興觀是誰畫的呢??
<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請問興觀是誰畫的呢?
qkoufu9850 2021-08-03 14:11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①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注釋】 (1)興:激發感情的意思。一說是詩的比興。 (2)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3)群:合群。 (4)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5)邇(ěr):近。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怎么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讀解】 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贊頌。 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實際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們在《季氏》篇里已經說過的那樣,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所以,圣人不僅以詩禮傳家,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在這里又一次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親自刪削編定,《詩三百》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詩經》,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毛詩序》那一段著名的更為熱情洋溢的頌詞: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如果有誰還不理解《詩經》憑什么成為“經”,讀了孔子的這段論述和《毛詩序》的贊頌,那就應該理解了罷。
qkoufu005 2021-08-03 14:12
謝你給我美好世界 2021-08-03 14:15 1、解答:孔子說的,不過你的字打錯了,是說“詩”。2、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論語·陽貨》3、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p>
梁金成 2021-08-03 14:15 興 觀 群 怨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其實質是對詩歌(包括樂、舞)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為孔子所提出?!墩撜Z·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彼^“興”,即“興于詩,立于禮”(《論語·泰伯》)的“興”,“言修身當先學詩”(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注),是講詩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興”的另一含義是講詩的表現手法,參見賦 比 興)。所謂“觀”,即“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考見得失”(朱熹注),是講詩歌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所謂“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國注)的意思,是講詩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礪、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謂“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國注),是講詩歌具有批評和怨刺統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興、觀、群、怨,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和具體要求的概念??鬃诱務撛姟⑽?,是和當時禮教政治的道德倫理規范聯系在一起的,“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這是他的基本觀點。“興于詩,立于禮”,即詩必需以禮為規范;“觀風俗之盛衰”,主要是對統治者而言。《國語·周語上》記載上古時代的獻詩制度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誦,百工諫,……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漢書·藝文志》也談到上古時代的采詩制度:“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笨梢娖淠康脑谟谑埂疤熳印被颉巴跽摺薄靶惺露汇!?,改善其政治統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統治階層內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雖是被允許的,但由于“詩教”的約束和“中和之美”的規范,這種“怨刺”又必須是“溫柔敦厚”、“止乎禮義”的(盡管在具體實踐中并非完全如此)??偠灾?提倡詩的“興、觀、群、怨”作用,是為了“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長知識,“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則只有從屬的意義。“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一項重要貢獻。雖然對它的具體社會內容,需要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但是,從文學理論的角度看,它總結了我國文學在當時的實踐經驗,特別是《詩經》所提供的豐富經驗,把文學的社會功能概括得相當完整、全面,反映出對文學現象的認識十分深刻。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早期就能提出這樣的理論觀點,是難能可貴的。“興、觀、群、怨”說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學和文學理論的長期發展中,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后世的作家和文學理論家常常用它作為反對文學脫離社會現實或缺乏積極的社會內容的武器。例如,劉勰針對缺乏怨刺內容的漢賦所提出的:“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文心雕龍》·比興》)在唐代興起的反對齊、梁遺風的斗爭中,詩人強調詩歌的“興寄”以及唐代新樂府作者所強調的“諷諭美刺”和“補察時政,□導人情”的作用,都繼承了“興、觀、群、怨”說重視文學社會功能的傳統。直到封建社會末期,在黃宗羲的《汪扶晨詩序》及其他許多作家的文學主張中,還可以看到這一理論的巨大影響。“興、觀、群、怨”說,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所起的作用,總的來說是積極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敗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時代,它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例如“安史之亂”后杜甫的詩歌,南宋時期陸游、辛棄疾的詩詞等。就從不同的方面發揮了文學的興、觀、群、怨的作用。但這一理論對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極的影響。除了它在思想內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還表現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而忽視藝術本身特點和規律,或把文學的社會功能理解得過于偏狹,例如對于山水詩、愛情詩的某種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頗。 (敏澤)
妹子請放尊重點 2021-08-03 14:29 孔子曰:“詩可以興,詩可以觀,詩可以群,詩可以怨?!币馑技词牵涸娍梢园讶藥У揭粋€境界,詩是可以觀賞的,詩可以喚起他人同樣的心靈感動,詩可以表達憂思、難忘和明志等情懷。
記憶月璃 2021-08-03 14:33 興:抒發情志。觀:觀察(社會與自然)。群:結交朋友。興觀群怨,來自孔子對詩社會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闭f明了詩歌欣賞的心理特征與詩歌藝術的社會作用。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贊頌。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實際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所以,圣人不僅以詩禮傳家,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在這里又一次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親自刪削編定,《詩三百》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詩經》,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毛詩序》那一段著名的更為熱情洋溢的頌詞:“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總括來說,“興觀群怨”對文藝的社會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據文藝的特點,指出了文藝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但孔子的目的是為了“事父”、“事君”,有其鮮明的階級局限性。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對后代產生深遠影響,從司馬遷到王夫之,歷代許多理論家都承揚這一思想,都給予高度評價。王夫之曾說:“興、觀、群、怨,詩盡于是矣?!闭J為孔子這一觀點把詩的所有內容都說全了,這種評閱雖為過分,但確實指出了“興觀群怨”說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qkoufu9850 2021-08-03 14:11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①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注釋】 (1)興:激發感情的意思。一說是詩的比興。 (2)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3)群:合群。 (4)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5)邇(ěr):近。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怎么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讀解】 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贊頌。 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實際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們在《季氏》篇里已經說過的那樣,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所以,圣人不僅以詩禮傳家,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在這里又一次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親自刪削編定,《詩三百》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詩經》,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毛詩序》那一段著名的更為熱情洋溢的頌詞: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如果有誰還不理解《詩經》憑什么成為“經”,讀了孔子的這段論述和《毛詩序》的贊頌,那就應該理解了罷。
qkoufu005 2021-08-03 14:12
意思:激發情志觀察社會結交朋友抱怨社會不公。
出處:《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p>
譯文:詩,可以發,可以看到,可以用群,可以怨恨。
謝你給我美好世界 2021-08-03 14:15 1、解答:孔子說的,不過你的字打錯了,是說“詩”。2、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論語·陽貨》3、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p>
梁金成 2021-08-03 14:15 興 觀 群 怨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其實質是對詩歌(包括樂、舞)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為孔子所提出?!墩撜Z·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彼^“興”,即“興于詩,立于禮”(《論語·泰伯》)的“興”,“言修身當先學詩”(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注),是講詩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興”的另一含義是講詩的表現手法,參見賦 比 興)。所謂“觀”,即“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考見得失”(朱熹注),是講詩歌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所謂“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國注)的意思,是講詩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礪、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謂“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國注),是講詩歌具有批評和怨刺統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興、觀、群、怨,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和具體要求的概念??鬃诱務撛姟⑽?,是和當時禮教政治的道德倫理規范聯系在一起的,“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這是他的基本觀點。“興于詩,立于禮”,即詩必需以禮為規范;“觀風俗之盛衰”,主要是對統治者而言。《國語·周語上》記載上古時代的獻詩制度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誦,百工諫,……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漢書·藝文志》也談到上古時代的采詩制度:“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笨梢娖淠康脑谟谑埂疤熳印被颉巴跽摺薄靶惺露汇!?,改善其政治統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統治階層內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雖是被允許的,但由于“詩教”的約束和“中和之美”的規范,這種“怨刺”又必須是“溫柔敦厚”、“止乎禮義”的(盡管在具體實踐中并非完全如此)??偠灾?提倡詩的“興、觀、群、怨”作用,是為了“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長知識,“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則只有從屬的意義。“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一項重要貢獻。雖然對它的具體社會內容,需要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但是,從文學理論的角度看,它總結了我國文學在當時的實踐經驗,特別是《詩經》所提供的豐富經驗,把文學的社會功能概括得相當完整、全面,反映出對文學現象的認識十分深刻。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早期就能提出這樣的理論觀點,是難能可貴的。“興、觀、群、怨”說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學和文學理論的長期發展中,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后世的作家和文學理論家常常用它作為反對文學脫離社會現實或缺乏積極的社會內容的武器。例如,劉勰針對缺乏怨刺內容的漢賦所提出的:“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文心雕龍》·比興》)在唐代興起的反對齊、梁遺風的斗爭中,詩人強調詩歌的“興寄”以及唐代新樂府作者所強調的“諷諭美刺”和“補察時政,□導人情”的作用,都繼承了“興、觀、群、怨”說重視文學社會功能的傳統。直到封建社會末期,在黃宗羲的《汪扶晨詩序》及其他許多作家的文學主張中,還可以看到這一理論的巨大影響。“興、觀、群、怨”說,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所起的作用,總的來說是積極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敗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時代,它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例如“安史之亂”后杜甫的詩歌,南宋時期陸游、辛棄疾的詩詞等。就從不同的方面發揮了文學的興、觀、群、怨的作用。但這一理論對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極的影響。除了它在思想內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還表現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而忽視藝術本身特點和規律,或把文學的社會功能理解得過于偏狹,例如對于山水詩、愛情詩的某種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頗。 (敏澤)
妹子請放尊重點 2021-08-03 14:29 孔子曰:“詩可以興,詩可以觀,詩可以群,詩可以怨?!币馑技词牵涸娍梢园讶藥У揭粋€境界,詩是可以觀賞的,詩可以喚起他人同樣的心靈感動,詩可以表達憂思、難忘和明志等情懷。
記憶月璃 2021-08-03 14:33 興:抒發情志。觀:觀察(社會與自然)。群:結交朋友。興觀群怨,來自孔子對詩社會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闭f明了詩歌欣賞的心理特征與詩歌藝術的社會作用。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贊頌。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實際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所以,圣人不僅以詩禮傳家,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在這里又一次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親自刪削編定,《詩三百》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詩經》,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毛詩序》那一段著名的更為熱情洋溢的頌詞:“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總括來說,“興觀群怨”對文藝的社會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據文藝的特點,指出了文藝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但孔子的目的是為了“事父”、“事君”,有其鮮明的階級局限性。孔子的“興觀群怨”說,對后代產生深遠影響,從司馬遷到王夫之,歷代許多理論家都承揚這一思想,都給予高度評價。王夫之曾說:“興、觀、群、怨,詩盡于是矣?!闭J為孔子這一觀點把詩的所有內容都說全了,這種評閱雖為過分,但確實指出了“興觀群怨”說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