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翠微山是誰畫的呢??

請問翠微<愛尬聊_百科大全>山是誰畫的呢?
東部重鎮 2022-01-26 19:54

  顧愷之和鄭板橋

  顧愷之(約348~409)

  姓名

  中文名稱: 顧愷之

  又名: 字長康

  朝代: 東晉

  生卒年: 346-407

  國別: 中國

  籍貫: 江蘇無錫

  代表作

  美術圖片: 洛神賦圖卷(局部)

  類別: 古代畫家

  欄目關鍵詞: 古代名畫 晉、梁、隋 生平簡介

  生平簡介

  (346-407)〔東晉〕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沉浸藝術,孜孜不倦,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繪畫嘗從師衛協,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禽鳥,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設色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飾,運思精微,襟靈莫測,神氣飄然。興寧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維摩詰像》,容貌清羸,神態忘言,轟動一時。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毫,倍覺有神采。又為謝鯤造像,布以石巖之中,可謂別出心裁,其對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當時。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史稱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為“六朝四大家”。又通畫理,著《論畫》一篇,對后人頗有啟迪。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修像》《阮咸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傳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為宋人摹本),現均藏故宮博物院。

  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人。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于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于巖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云臺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上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顧愷之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詩句流傳下來,如“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云興霞蔚”等,細致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充滿詩情畫意。

  鄭板橋(1693-1765),即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于是年前后,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于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于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興化城內升仙蕩畔擁綠園中,身后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莊(今大垛鎮管阮村)。

  板橋《閑居》云:“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云:“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于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后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結果中了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后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里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墻壁打了許多的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

  五年之后,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有一次夜里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里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后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獨子,他總是經常尋訪孤兒,然后傾力相助。縣學里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糊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饑債”。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準,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干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由于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

  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舍。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桿。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氣節的一生。他一生只畫蘭、竹、石。他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這正好與他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布局卻十分巧妙,用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只有黑色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鄭板橋到過模式口法海寺嗎?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三次進京,與法海寺仁公上人、甕山無方上人、臥佛寺青崖和尚有過交往,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詩篇。尤其是有關法海寺的詩篇,引起一些人的注意。有人撰文,說鄭板橋到過模式口的法海寺。

  京西有兩座法海寺:一在香山公園以南的萬安山,俗稱北法海寺;一在模式口以北的翠微山,俗稱南法海寺。鄭板橋到的是哪個法海寺呢?

  鄭板橋首次進京,時在雍正三年(1725年),寫了《燕京雜詠》三首,從詩的內容分析,此次他沒有到法海寺。乾隆元年(1736年),鄭板橋二次進京,在禮部會試時中了進士,他在詩中寫道:“牡丹富貴號花王,芍藥調和宰相祥。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以表達當時興奮的心情。然而,中了進士并不等于就有官做,朝中沒有“靠山”的鄭板橋,只好在京閑居。到哪里去打發時間呢?他想到了無方上人。早在鄭板橋漫游江南之時,兩人就在廬山相識。鄭板橋找到了無方上人。他在《贈甕山無方上人》詩中寫道:“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題目中的“甕山”,即今頤和園萬壽山,當時還沒建清漪園(今頤和園),“御園”當指圓明園。甕山之陽,有圓靜寺,無方上人在該寺出家。故友重逢,十分高興,有詩為證:“一見空塵俗,相思已十年。補衣仍帶綻,閑話亦深禪。煙雨江南夢,荒寒薊北田。閑來澆菜圃,日日引山泉。”無方上人雖住在御苑附近,但生活卻很艱苦,過著“補衣”“帶綻”的生活,還要澆田種菜。看到老朋友生活如此清苦,鄭板橋無限感慨:“初識上人在江西,廬山細瀑鳴秋窗。后遇上人入燕趙,甕山古瓦埋荒廟。”

  無方上人有位好友,名叫青崖和尚,在碧云寺出家,二人過從甚密。青崖和尚邀鄭板橋到碧云寺一游,鄭板橋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他在《寄青崖和尚》詩中寫道:“山中臥佛何時起,寺里櫻花此日紅。驟雨忽添崖下水,泉聲都作晚來風。”對臥佛寺的秀麗風光進行生動的描繪。鄭板橋在臥佛寺居住期間,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戶部郎中伊福納(字兼五,姓那拉),在伊福那的攜同下,鄭板橋到香山觀賞紅葉,“紅樹年年只報秋,西山歲歲想同游”,正是此行的真實寫照。香山以南,翻過一道山梁,有法海寺。寺中仁公上人與鄭板橋談話極為投機,相見恨晚,不知不覺,夜色降臨,“賓主吟聲合,幽窗夜火燃。風鈴如欲語,樹鶴不成眠。”法海寺坐西朝東,是觀看日出之所,鄭板橋自然不放過這一機會,星光滿天,他就起床了。“重帛那禁寒,擁裘坐巖前。露重如小雨,徑危滑難陟。”秋天的北京,對于鄭板橋來說,極為寒冷。鄭板橋在京閑居一年,沒有謀到一官半職,只好南歸楊州。乾隆六年(1741年),鄭板橋第三次進京,被慎郡王看中,委以范縣令,后又做過濰縣縣令。此次進京,他沒有到西山游覽。

  鄭板橋到過的法海寺,為什么說是北法海寺,而不是南法海寺呢?理由有四。其一:鄭板橋游臥佛、法海二寺,均以圓靜寺為“根據地”。甕山距北法海寺近,距南法海寺遠,豈有舍近求遠之理?其二:鄭板橋游法海寺的時間是乾隆元年,北法海寺是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的,至乾隆元年,只有76年,寺廟應屬完整,正是寺院的鼎盛時期。而同時期的南法海寺,自正德十年(1515年)以來,已多年沒有重修, 當時法海寺有無僧人,還很難說。其三:北法海寺是順治皇帝敕建的,至今寺址尚存順治御筆“敬佛”碑。南法海寺是座太監廟,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對明代太監墓、太監廟持消極態度,進京求官的鄭板橋難道就想不到這一點?其四:鄭板橋曾在法海寺觀日出。北法海寺坐西朝東,一望無垠,是觀看日出的絕妙所在;坐北朝南的南法海寺,三面環山,不宜觀看日出。


huafenunnv 2022-01-26 20:14

  顧愷之和鄭板橋

  顧愷之(約348~409)

  姓名

  中文名稱: 顧愷之

  又名: 字長康

  朝代: 東晉

  生卒年: 346-407

  國別: 中國

  籍貫: 江蘇無錫

  代表作

  美術圖片: 洛神賦圖卷(局部)

  類別: 古代畫家

  欄目關鍵詞: 古代名畫 晉、梁、隋 生平簡介

  生平簡介

  (346-407)〔東晉〕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沉浸藝術,孜孜不倦,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繪畫嘗從師衛協,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禽鳥,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設色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飾,運思精微,襟靈莫測,神氣飄然。興寧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維摩詰像》,容貌清羸,神態忘言,轟動一時。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毫,倍覺有神采。又為謝鯤造像,布以石巖之中,可謂別出心裁,其對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當時。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史稱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為“六朝四大家”。又通畫理,著《論畫》一篇,對后人頗有啟迪。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修像》《阮咸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傳世作品有《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為宋人摹本),現均藏故宮博物院。

  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人。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于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于巖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云臺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上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顧愷之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詩句流傳下來,如“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云興霞蔚”等,細致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充滿詩情畫意。

  鄭板橋(1693-1765),即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于是年前后,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于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于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興化城內升仙蕩畔擁綠園中,身后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莊(今大垛鎮管阮村)。

  板橋《閑居》云:“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云:“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于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后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結果中了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后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里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墻壁打了許多的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

  五年之后,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有一次夜里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里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后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獨子,他總是經常尋訪孤兒,然后傾力相助。縣學里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糊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饑債”。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準,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干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由于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

  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舍。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桿。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氣節的一生。他一生只畫蘭、竹、石。他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這正好與他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布局卻十分巧妙,用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只有黑色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鄭板橋到過模式口法海寺嗎?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三次進京,與法海寺仁公上人、甕山無方上人、臥佛寺青崖和尚有過交往,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詩篇。尤其是有關法海寺的詩篇,引起一些人的注意。有人撰文,說鄭板橋到過模式口的法海寺。

  京西有兩座法海寺:一在香山公園以南的萬安山,俗稱北法海寺;一在模式口以北的翠微山,俗稱南法海寺。鄭板橋到的是哪個法海寺呢?

  鄭板橋首次進京,時在雍正三年(1725年),寫了《燕京雜詠》三首,從詩的內容分析,此次他沒有到法海寺。乾隆元年(1736年),鄭板橋二次進京,在禮部會試時中了進士,他在詩中寫道:“牡丹富貴號花王,芍藥調和宰相祥。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以表達當時興奮的心情。然而,中了進士并不等于就有官做,朝中沒有“靠山”的鄭板橋,只好在京閑居。到哪里去打發時間呢?他想到了無方上人。早在鄭板橋漫游江南之時,兩人就在廬山相識。鄭板橋找到了無方上人。他在《贈甕山無方上人》詩中寫道:“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題目中的“甕山”,即今頤和園萬壽山,當時還沒建清漪園(今頤和園),“御園”當指圓明園。甕山之陽,有圓靜寺,無方上人在該寺出家。故友重逢,十分高興,有詩為證:“一見空塵俗,相思已十年。補衣仍帶綻,閑話亦深禪。煙雨江南夢,荒寒薊北田。閑來澆菜圃,日日引山泉。”無方上人雖住在御苑附近,但生活卻很艱苦,過著“補衣”“帶綻”的生活,還要澆田種菜。看到老朋友生活如此清苦,鄭板橋無限感慨:“初識上人在江西,廬山細瀑鳴秋窗。后遇上人入燕趙,甕山古瓦埋荒廟。”

  無方上人有位好友,名叫青崖和尚,在碧云寺出家,二人過從甚密。青崖和尚邀鄭板橋到碧云寺一游,鄭板橋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他在《寄青崖和尚》詩中寫道:“山中臥佛何時起,寺里櫻花此日紅。驟雨忽添崖下水,泉聲都作晚來風。”對臥佛寺的秀麗風光進行生動的描繪。鄭板橋在臥佛寺居住期間,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戶部郎中伊福納(字兼五,姓那拉),在伊福那的攜同下,鄭板橋到香山觀賞紅葉,“紅樹年年只報秋,西山歲歲想同游”,正是此行的真實寫照。香山以南,翻過一道山梁,有法海寺。寺中仁公上人與鄭板橋談話極為投機,相見恨晚,不知不覺,夜色降臨,“賓主吟聲合,幽窗夜火燃。風鈴如欲語,樹鶴不成眠。”法海寺坐西朝東,是觀看日出之所,鄭板橋自然不放過這一機會,星光滿天,他就起床了。“重帛那禁寒,擁裘坐巖前。露重如小雨,徑危滑難陟。”秋天的北京,對于鄭板橋來說,極為寒冷。鄭板橋在京閑居一年,沒有謀到一官半職,只好南歸楊州。乾隆六年(1741年),鄭板橋第三次進京,被慎郡王看中,委以范縣令,后又做過濰縣縣令。此次進京,他沒有到西山游覽。

  鄭板橋到過的法海寺,為什么說是北法海寺,而不是南法海寺呢?理由有四。其一:鄭板橋游臥佛、法海二寺,均以圓靜寺為“根據地”。甕山距北法海寺近,距南法海寺遠,豈有舍近求遠之理?其二:鄭板橋游法海寺的時間是乾隆元年,北法海寺是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的,至乾隆元年,只有76年,寺廟應屬完整,正是寺院的鼎盛時期。而同時期的南法海寺,自正德十年(1515年)以來,已多年沒有重修, 當時法海寺有無僧人,還很難說。其三:北法海寺是順治皇帝敕建的,至今寺址尚存順治御筆“敬佛”碑。南法海寺是座太監廟,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對明代太監墓、太監廟持消極態度,進京求官的鄭板橋難道就想不到這一點?其四:鄭板橋曾在法海寺觀日出。北法海寺坐西朝東,一望無垠,是觀看日出的絕妙所在;坐北朝南的南法海寺,三面環山,不宜觀看日出。


編輯 舉報 2023-03-12 17:26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