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語文課本上的杜甫是誰畫的呢??

你好請問一下,語文課本上的杜甫<愛尬聊_知識大全>是誰畫的呢?
ChMS 2022-04-25 08:05

小題1:示例:(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網絡爆紅,關于他的涂鴉圖片在微博上瘋轉。在這些對語文課本圖片的“再創作”里,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

小題1:發泄情緒,緩解壓力;童心未泯,發掘快樂;有創造的沖動,作創作的園地;對人不尊重,缺乏應有的禮貌等。

小題1:傳統文化教育不夠;校園德育教育缺失;低俗文化流行;語文教育過于刻板等,至少三點。例子略。

小題1:本題考查介紹畫面的能力。結合圖片的內容簡要的介紹畫面的信息即可。(評分標準:本題5分。關鍵詞如杜甫、語文課本插圖、被網友涂鴉(或惡搞、或再創作)、“杜甫很忙”等,視以上關鍵詞的出現情況及語言表述情況酌情給分)

小題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結合文章1、2、3小節的內容來簡要概括學生涂改“名人圖片”的原因即可。(評分標準:本題4分。寫出一點2分,寫出兩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結合文章4、5、6小節的內容來簡要概括學生涂改“名人圖片”的深層次的問題即可。(評分標準:本題共7分。前半題4分,寫出一點2分,寫出兩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后半題3分,有觀點1分,有例子或理解2分)


馬汶君 2022-04-25 08:16

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

馮至

長安十年

唐代的長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京城。東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全城除去城北的皇宮和東西兩市,共有110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坊,坊與坊之間交叉著筆直的街道。它自從582年(隋文帝開皇二年)建成后,隨時都在發展著,到了天寶時期可以說是達到了極點。里邊散布著統治者的宮殿府邸、各種宗教廟宇、商店和旅舍,以及公開的或私人的園林。唐代著名的詩人很少沒有到過長安的,他們都愛用他們的詩句寫出長安地勢的雄渾、城坊的整飭、統治階級豪華的生活和日日夜夜在那里演出的興衰隆替的活劇。杜甫在他35歲時(746年)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以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他在一首贈給張垍(jì)的詩里說他多年漫游所得的結果是“適越空顛躓(zhì),游梁竟慘凄”;他在洛陽經歷了許多人間的機巧;如今他到了長安,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一個官職。他和佛教的因緣不深,王屋山、東蒙山的求仙訪道是暫時受了李白的影響,無論是家庭的儒術傳統或是個人的要求都促使他必須在政府里謀得一個工作的地位。他的父親由兗(yǎn)州司馬改任距長安不遠的奉天(陜西乾縣)縣令,也許是使他西去關中的附帶原因。不料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要的官職,而是對于現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這時的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的征象。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著海內升平,社會富庶,覺得國內再也沒有什么事值得憂慮,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這個年過60的皇帝,十幾年來迷信道教,不是親自聽見神仙在空中說話,就是有人報告他在紫云里看見玄元皇帝,或是某處有符瑞出現,使他相信他將要在一個永久升平的世界里永生不死。同時他又把自己關閉在宮禁中,尋求感官的享樂,終日沉溺聲色,過著驕奢無度的生活。他把一切政權都交付給中書令李林甫。李林甫是一個“口有蜜腹有劍”的陰謀家。他諂媚玄宗左右,迎合玄宗的心意,以鞏固他已經獲得的寵信;他杜絕諷諫,掩蔽聰明,以完成他的奸詐;他忌妒賢才,壓抑比他有能力的人,以保持他的地位;并且一再制造大獄,誣陷與他不合作的重要官員,以擴張他的勢力。因此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比較正直的、耿介的、有才能的或是放誕的、狷介的人士,幾乎沒有一個人沒遭受他的暗算與陷害。杜甫所推崇的張九齡、嚴挺之都被他排擠,離開京師,不久便先后死去;驚賞李白的天才、相與金龜換酒的賀知章也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還鄉里;隨后李邕(yōng)在北海太守的任上被李林甫的特務殺害,左丞相李適之貶為宜春太守,不久也被迫自殺;與李適之友好、后來與杜甫關系非常密切的房琯(guǎn)也貶為宜春太守。這時的長安被陰謀和恐怖的空氣籠罩著,幾年前飲中八仙的那種浪漫的氣氛幾乎掃蕩無余了。李林甫以外,政府里的人物不是像王鉷、楊國忠那樣的貪污,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杜甫初到長安,漫游時代的豪放情緒還沒有消逝,他在咸陽的旅舍里度過天寶五載的除夕時,還能和旅舍里的客人們在明亮的燭光下高呼賭博。但等到他和長安的現實接觸漸多,豪放的情緒也就逐漸收斂,這中間他對于過去自由的生活感到無限的依戀。一種矛盾的心情充分地反映在他長安前期的詩里: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致使他常常有這樣的對句:上句說要脫離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緊接著說不能不留在這里。尤其是從外面回到寂寞的書齋,無論在風霜逼人的冬天,或是在望著渭北的春天,他終日只思念著李白;孔巢父從長安回江東時,別筵上他也一再托付他,向李白問訊。他這樣懷念李白,就是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

唐玄宗終日在深宮里縱情聲色,對于外邊的情況一天比一天模糊,從一個精明有為的帝王變成一個糊涂天子。他有時偶然想到人民,豁免百姓的租稅,但那些貪污的權臣的橫征暴斂比他所豁免的要超過許多倍。747年,他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來自民間,不識“禮度”,他恐怕他們任意批評朝政,對他不利,于是擺布陰謀,讓這次應征的舉人在考試時沒有一人及第。揭曉后,他反而上表祝賀,說這足以證明如今的民間沒有剩余的賢能。玄宗也只好這樣受他蒙混。杜甫和詩人元結(723—772)都曾經參加過這個欺騙的考試。杜甫本來把這次考試看成他惟一的出路,并且以為一定能夠成功,不料得到這樣的結果,所以他在詩里一再提到這件傷心事,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更放膽說出他幾年來胸中的悲憤:

破膽遭前政,陰謀獨秉鈞(指李林甫專權)。

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

——《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

這是杜甫在李林甫的陰謀政治里遇到的打擊,同時他私人的經濟情形也起了大變化。他父親可能在奉天縣令的任上不久便死去了;他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困,為了維持生活,他不能不低聲下氣,充作幾個貴族府邸中的“賓客”。當時有一小部分貴族承襲著前代的遺風,除去在他們的府邸園林中享受閑散的生活外,還延攬幾個文人、樂工、書家、畫師作為生活的點綴。他們在政治上不會起什么作用,可是據有充足的財富,隨時給賓客們一些小恩小惠。賓客追隨著他們,陪他們詩酒宴游,維持自己可憐的生計。有時酒酣耳熱,主客間也仿佛暫時泯除了等級的界限,彼此成為“朋友”。杜甫就做過這樣的賓客。他除此以外,還找到一個副業,他在山野里采擷或在階前種植一些藥物,隨時呈獻給他們,換取一些“藥價”,表示從他們手里領到的錢財不是白白得來的。這就是他后來所說的“賣藥都市,寄食友朋”。這些“友朋”中最重要的是汝陽王李璉(jìn)和駙馬鄭潛曜(yào)。他寫詩贈給他們,推崇他們,說他們對待他是——

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勝。

——《贈李進汝陽王二十韻》

但實際的情況卻在另一首詩里說得清楚: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他寫出這樣辛酸的詩句贈給韋濟。韋濟也不是怎樣高明的人物,他在734年把烏煙瘴氣的方士張果舉薦給玄宗,逢迎皇帝求長生、迷信道教的心意。748年由河南尹遷尚書左丞。在河南時他曾經到首陽山下尸鄉亭去訪問杜甫,可是杜甫已經到長安去了。他到長安后,常常在同僚的座上,贊頌杜甫的詩句,這可以說是當時在長安惟一因為詩而器重杜甫的人。因此杜甫也就把他心里的悲憤毫無保留地向他傾訴,寫成《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一開端就說出他在這腐化的社會中感到的真實——“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隨后他述說他早日的抱負和今天的淪落。這是杜甫最早的一首自白詩,也說明他的窮困從此開始。詩里還敘述了他內心的沖突:他想東去大海,恢復他往日自由浪漫的生活,可是又舍不得離開終南山下的長安。事實上,他在749年的冬天也回過故鄉一次。他在洛陽城北參謁那時已經改名太微宮的玄元皇帝廟,欣賞吳道玄在宮中壁上畫的《五圣圖》,并且寫出一首詩,對于玄宗過分地推崇道教表示不滿。他在洛陽沒有住多久,又回到長安。

玄宗在751年(天寶十載)正月八日到十日的三天內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杜甫正感到無路可走,于是趁這機會寫成三篇《大禮賦》,把《進三大禮賦表》投入延恩匭(guǐ)。想不到這三篇賦競發生了效果,玄宗讀后,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成為他長安十載內最炫耀的一個時期。他在一天內聲名大噪,考試時集賢院的學士們圍繞著觀看他。可是這個幸運一閃便過去了。考試后他等候分發,卻永無下文,這也是李林甫在從中作祟。他只好長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陽小住時,他絕望地向集賢院的兩個學士說,仕進的前途沒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繼承祖父的名聲努力做詩吧。

但他并不完全斷念。754年又接連進了兩篇賦:《封西岳賦》和《鵬賦》,他在這兩篇賦的進表里仍舊是渴望仕進,把他窮苦的生活寫得十分凄涼。同時他也不加選擇,投詩給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權要,請求他們援引。他寫詩給翰林張珀、京兆尹鮮于仲通、來長安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這些詩都是用排律寫成的,具有一定的格式:首先頌揚他們的功業,隨后陳述自己的窘況,最后說出投詩的本意,說得又可憐、又迫切,排律里堆砌的典故也掩蓋不住他凄苦的心情。從這里我們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貧窮壓迫,一方面被事業心驅使,為了求得一個官職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他40歲后,不但窮,身體也漸漸衰弱了。751年秋天,長安下了許多天雨,到處墻屋倒塌,杜甫在旅舍里整整病了一秋,門外積水中生了小魚,床前的地上也長遍青苔。他的肺本來就不健全,這次又染上沉重的瘧疾。他病后到友人王倚家中,向王倚述說他的病況:

瘧癘三秋孰可忍?寒熱百日相交戰。

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

——《病后過王倚飲贈歌》

同年冬天,他寄詩給咸陽、華原兩縣縣府里的友人說他饑寒的情況:

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

君不見空墻日色晚,此老無聲淚垂血。

——《投簡咸華兩縣諸子》

王倚和咸、華兩縣的友人,既不是權貴,也不是文豪,卻是些樸實無名的人。當杜甫運用典故寫出一篇篇的五言排律呈給權貴請求援引時,他也向這些樸實而平凡的人用自然活潑的語言述說他的病和他的饑寒。這時杜甫已經起始吸取民間的方言口語,把它們融化在他的詩句中,使他的詩變得更為新鮮而有力。

在權貴和無名的友人之外,這里我們要提到三個人,這三個人在杜甫的長安后期豐富了他的生活,慰解了他的愁苦,并且都是他終生的朋友。他們是高適、岑參、鄭虔。

高適(約702—765)在宋州和杜甫李白別后,浪游數載,最后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里做書記,752年的下半年隨哥舒翰入朝,到了長安。岑參(715—770),這個與高適齊名的詩人,從749年起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任書記,在751年秋天隨高仙芝來長安,754年初又隨著封常清去北庭(新疆吉木薩爾)。鄭虔(705—764)則從750年起在長安任廣文館博士。在這時期內,三人中與杜甫來往最久、交誼最厚的是鄭虔;至于杜甫與高岑的聚合則集中在752年秋他們三人偕同儲光羲、薛據共登慈恩寺塔的那一天。

慈恩寺在長安東南區的進昌坊,東南經過一些廟宇便是曲江。人們若是登上寺內七層的高塔,俯瞰這渭水與終南山中間的名城,從它山川的背景上便會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渾而沉郁的氣象,這正如岑參在登塔時所寫的——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漾漾。

——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這天共同登塔的人每個人都寫了一首詩(只有薛據的詩失傳了),這些詩大半都表達出一種共同的感覺,人們登上高處,就好像升入虛空,與人世隔離了。杜甫的詩卻不然,他并沒有出世之感,他說: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他在秋日的黃昏望見秦山破碎,涇渭難分,從無語的山川里看出來時代的危機;隨后他像屈原似的用借喻法寫出對于唐太宗的懷念與對玄宗的惋惜:

回首叫虞舜(指唐太宗),蒼梧(指太宗墓)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指玄宗與貴妃在溫泉的游宴)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這正是號稱治世而亂世的種子已經到處萌芽的時代。李林甫專政,奸臣弄權,把開元時代姚崇、宋璩培養的一些純良政風破壞無余。邊將們好大喜功,挑動戰爭,在開元末年和天寶初年還能在邊疆的戰場上獲得一些勝利;可是后來就不同了,在751年的一年內,鮮于仲通爭南詔,高仙芝擊大食(阿拉伯),安祿山討契丹,結果無一不敗。為了補充兵額,人民擔負著極大的征役的痛苦,有時楊國忠甚至遣派御史分道抓人,套上枷鎖送入軍中。玄宗把政事交給貪污的宰相,把邊防交給窮兵黷武的將官,人民受著納租稅與服役的殘酷剝削,同時生產力也就衰落下去了。

長安北胃水上的咸陽橋連接著通往西域的大道,統治者用暴力征發來的兵士開往邊疆都要從這里經過。杜甫曾經親自看到過士兵們出發時的情景,他們的父母妻子攔道牽衣,哭聲震天。他問一個兵士到哪里去,那兵士說,他十五歲時就到過北方防守黃河要塞,好容易盼著回來了,如今滿頭白發,又要開往邊疆營田,準備和吐蕃作戰,拋下家里的田地反倒沒人耕種,可是縣官又來催租,真不知租稅從哪里湊得起來。杜甫看著這凄慘的景象,聽著這悲涼的談話,再也遏制不住他心頭的痛苦了,他寫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在這首詩里他提到生產力的減少: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提到統治者驅使人民,有如雞犬,同時對于租稅一點也不放松,最后想像出西方戰場上的情況是: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時杜甫正在40歲左右,他40以前的詩存留下來的并不多,一共不過五十來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創造性的詩句,但歌詠的對象不外乎個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麗與雄壯。隨著《兵車行》的出現,他的詩的國土擴大了,里邊出現了唐代被剝削、被奴役的人民。《兵車行》以后,他又寫出《前出塞》九首,他一再地對于侵略性的戰爭提出疑問。他說:“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又說:“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在這政風腐敗、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已。春天帶著貴妃和楊氏姊妹從南內興慶宮穿過夾城游曲江芙蓉苑,冬季到驪山華清宮里去避寒;貴妃院和楊氏五宅日常享用的豐富,出游時儀仗的隆盛,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進食”時一盤的費用有時能等于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至于斗雞、舞馬、拋球......那些外人難明真相的宮中樂事,給民間添了許多傳說,給詩歌傳奇添了許多材料,但是這中間不知隱埋著多少人民的血淚。楊氏姊妹荒淫無恥的生活,使杜甫難以忍受了,他毫無顧忌地寫出《麗人行》,描畫她們丑惡的行為。

這是杜甫在長安真實的收獲:他的步履從貧乏的坊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互競豪華的曲江到征人出發必須經過的咸陽橋,他由于仕進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于自身的饑寒接觸到人民的痛苦。

在個人的貧窮與時代的痛苦一天比一天加深的時期,卻有一個朋友能使他暫時笑破顏開,有時甚至恢復早年的豪興,這個朋友是我們前邊提到的鄭虔。鄭虔懂得天文地理、國防要塞,還精通藥理,著有《天寶軍防錄》、《薈萃》、《胡本草》等書;能夠寫字、繪畫、做詩,曾題詩在自己的畫上,獻給玄宗,玄宗在上邊題了“鄭虔三絕”四個字。他并且理解音律,瀟灑詼諧。天寶初年為協律郎,有人告發他私撰國史,被貶謫。750年回到長安,玄宗給他一個閑散的、無所事事的職位——廣文館博士,后又改充著作郎。可是他的著述和作品并沒有一件流傳下來,只是《全唐詩》里存有他一首并不高明的五言詩《閨情》。他多才多藝,卻缺乏崇高的品質,安史之亂中,被敵人捉到洛陽,雖然沒有顯著地投敵,可是也和敵人發生些不清不白的關系。但他在杜甫的朋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史之亂后,鄭虔被貶為臺州司戶,杜甫懷念他的詩都十分動人,可以與懷念李白的詩并讀。他和李白對于杜甫的生活與性格都發生過一些影響,如果說李白曾經使杜甫的胸襟豪放,那么鄭虔則以他的聰穎啟發了杜甫的幽默感。杜甫貧困到不能忍受時,他有時發出悲憤反抗的聲音,有時也消極地用一兩句幽默來減輕痛苦的重擔。這是一種逃避的心情,這種心情杜甫在鄭虔的面前最容易流露,在多么困苦的境遇里,只要見到鄭虔,他便能在詼諧的言談中暫時得到安慰。753年八月,長安霖雨成災,米價騰貴,政府從太倉里撥出十萬石米減價糶給市民,每人每天領米五升,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春天。杜甫也屬于天天從太倉里領米的人。可是他得到一點錢就去找鄭虔,二人買酒痛飲,飲到痛快淋漓時,杜甫仍不免有這樣深沉的、悚然的感覺——

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醉時歌》

這說明那久已收斂的豪情雖然能夠得到一度的發作,但眼前的饑餓究竟是鐵一般的現實,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

這年,從前和杜甫在山東一起游獵的蘇源明也到了長安,任國子監司業。他和杜甫、鄭虔常常在一起飲酒論文,成為親密的朋友;后來蘇、鄭在764年(代宗廣德二年)先后死去,杜甫在成都聽到這個消息,做詩哀悼他們,一開端就這樣說:

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

——《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

751年(天寶十載)以前,杜甫在長安和長安附近流浪,并沒有一定的寓所,居住的多半是客舍。751年以后,他的詩里才漸漸提到曲江,提到杜陵,他的游蹤也多半限制在城南一帶。長安以北直到渭水南岸是禁苑,供皇帝游獵;城南是山林勝地,許多貴族顯宦在那里建筑他們的別墅園亭,從城東南角的曲江越過城外的少陵原、神禾原,一直擴張到終南山。那一帶的名勝,如樊川北岸的杜曲、韋曲、安樂公主在韋曲北開鑿的定昆池、韋曲西的何將軍山林,以及皇子陂、第五橋、丈八溝、下杜城……這些地名都在杜甫長安后期的詩中出現了。由“寸步曲江頭”和“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那樣的詩句我們可以揣想,杜甫在751年后已經在曲江南、少陵北、下杜城東、杜陵西一帶地方有了定居,并且此后也起始自稱為“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或“杜陵布衣”。至于他的妻子從洛陽遷到長安,大半在他有了定居以后的754年的春天。

他的長子宗文可能生于750年,次子宗武生于753年的秋天,至于后來在奉先餓死的幼兒這時還沒有降生。一家數口來到長安,他的負擔更重了,加以幾年來水旱相繼,關中大饑,他在杜曲附近雖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無濟于事。這年秋天雨不住地下,四海八荒被一片無邊無際的雨云蒙蓋著,延續了六十多天。物價暴漲,人們也顧不得將要來到的冬寒,為了解除目前的饑餓,都把被褥抱出來換米。杜甫在這無望的景況中,舉目泥濘,不能出門,索性把家門反鎖起來,一任孩子們不知憂慮地在雨中游戲。院中的花草都在雨中爛死了,只有他在階下培種的決明子格外茂盛,綠葉滿枝好像是翠羽蓋,開花無數正如他身邊所缺乏的黃金錢。

在這樣的情形下,他的家屬在長安沒有住滿一年便住不下去了,秋雨后,他不得不把妻子送往奉先(陜西蒲城)寄居,奉先令姓楊,或許是他妻家的同族。他本人仍然回到長安。同時他的舅父崔頊(xū)任白水尉,白水是奉先的鄰縣,從此他就常常往來于長安、奉先、白水之間。

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間回了幾趟洛陽,他在長安已經整整九年,也許是他上左丞相韋見素的詩發生了作用,被任河西縣尉。當時的縣尉,可以說是使一個有良心的詩人最難忍受的職位。高適任封丘尉時,有幾句詩寫縣尉的生活非常沉痛: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高適:《封丘作》

杜甫在長安與高適重逢,也曾經為他欣幸,因為他脫身縣尉,再也用不著鞭打人民了。如今他絕不愿蹈高適的覆轍,去過逢迎官長、鞭打人民的生活,他雖然貧困,雖然44歲了還沒有一個官職,他卻不加考慮便拒絕了這個任命。他辭卻河西尉,改就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任務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鎖鑰,職位是正八品下。

  他決定接受這個職務后,又到奉先去探視一次妻子。這正是唐朝成立以來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與人民所受的剝削都達到前此未有的高點的時刻,隨著頻年的水旱成災,人民的生活比起開元時代好像翻了一個大筋斗,貧富的懸殊一天比一天尖銳。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從長安出發,當時百草凋零,寒風凜冽,手指凍僵,連衣帶斷了都不能結上。他如今有了這么一個小小的官職,可以說是長安九年內不斷地獻賦呈詩所得到的結果,他一路上便把這些年的生活總括起來檢討了一遍。他想起在長安內心里常常發生的沖突,他本來可以像李白那樣,遨游江海,瀟灑送日月,但他關心人民,希望有一個愛護人民的政府,他把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離開長安,他覺得自己好像傾向太陽的葵藿,本性不能改變。如今頭發白了,身體衰弱了,當年以稷契自命,如今獲得的職務不過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傾向的“太陽”呢?——他走過驪山下,天已破曉,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華清官里避寒,在歌舞聲中盡情歡樂,把從民間搜刮來的財物,任意賜予,他追究這些財物的來源是——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而楊貴妃與楊氏姊妹飲饌的豐美,使他不禁想起長安街頭的餓殍(piǎo),心頭涌出來這千古的名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門內門外,咫尺之間竟有這么大的不同,想到這里,他或許會感到這個局面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但他當時并不知道,安祿山已經起兵范陽,而唐代的社會從此便結束了它的盛世,邁入了坎坷多難的時期。他轉北渡過渭水,到了奉先,一進家門便聽見一片號眺(tiáo)的聲音,原來他未滿周歲的幼兒剛剛餓死。鄰居都覺得可憐,做父親的哪能不悲哀呢?但是杜甫的悲哀并不停滯在這上邊,他想,他自己還享有特權,既不納租稅,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窮苦無歸與長年遠戍的人,他們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這里,他的憂愁已經漫過終南山,彌漫天下了。

他把從長安出發到奉先這段路程的經歷和感想寫成《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是一篇杜甫劃時代的杰作,里邊反映出安史之亂前社會的實況,反映出杜甫內心的矛盾與他偉大的人格;這也是杜甫長安十年生活的總結,從這里我們知道,杜甫無論在思想的進步上或藝術的純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一個詩人。

他再回長安,在率府里工作沒有多久,安祿山就打到洛陽,在756年正月自稱大燕皇帝,杜甫在長安淪陷前的一個月離開了長安。

(選自《杜甫傳》,有刪節)


123456809 2022-04-25 08:20

一、語文課本上的杜甫畫像并不是杜甫本人,主要是畫家溫兆和當年獸妖畫杜甫的畫像,因為他翻遍了很多的古書,也沒有找到杜甫的照片兒,所以他就根據自己的畫像來創作了杜甫的圖片,所以我們語文書上看到的杜甫其實就是畫家蔣兆和的照片。

二、杜甫的才華非常的高,他給我們后代留下的詩詞歌賦也是非常多的,所以說杜甫這個人物對于我們現在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杜甫之所以能夠通過語文課本走紅,主要是因為他的形象非常的俊俏,而且他的表情畫得非常到位,讓人看上去之后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角色。

三、杜甫在語文課本上的畫像可以說,讓很多學生看上去感覺這位智者非常的,有才華被大家稱為最酷的文人,因為課本上的杜甫畫的非常的精致,仿佛在思考著人生的哲理,所以大家在感嘆杜甫的才華的時候,也被他的樣貌所驚呆了。

四、其實照片上的杜甫并不是他本人,而是畫家溫兆和根據自己的樣貌來創作的杜甫,可以說溫兆和比較擅長畫人物肖像,可以說他把杜甫畫得非常像杜甫本人,如果沒有人說的話,肯定大家也不會想到這個人不是杜甫,因為很多古人的樣貌都沒有辦法考證。

所以在畫杜甫畫像的時候才找到了溫兆和本人,因為他非常擅長畫古代人,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語文課本上的杜甫畫像,對于這幅畫像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思考。


MBD 2022-04-25 08:21

贊成也可以適當給分。如:他們的想像力真是太豐富了。涂鴉杜甫沒有很多惡意,不是為了侮辱杜甫,從中反而可以看到年輕人的創造力和幽默感,對這種創新不應扼殺,而應該呵護。

會給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這些民族經典,其文化內涵肯定是豐富的。里面的主人公,或者作者本人,都理應得到我們的認可與肯定,我們應該積極為學生傳達出一種精神上的榜樣,挖掘其積極的意義。我們看似輕松的惡搞,無形當中就貶低了經典文化的價值,給學生造成一種不過爾爾、惡搞一下也無妨的負面引導。慢慢的,學生們就會輕視這些經典,覺得它們很輕,學習的態度就不夠嚴肅與端正。當我們再給學生講這些民族經典時,它們就會覺得我們在演戲,覺得我們很滑稽。民族經典的傳承,就是一句空話。

會助長了社會的不良風氣。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有的把日本國旗穿在身上,自以為很美;有的穿著印有外文“我是蕩婦”字樣的T恤衫招搖過市,覺得很得意;還有所謂大導演,追求所謂國際大制作,花費本可捐助很多貧困學生的巨資,把中華歷史題材拍成了擠得滿滿的酥胸,就這樣還雄心勃勃想獲國際大獎------這些都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遺棄甚至是踐踏。我們惡搞杜甫,也就是一種助紂為虐的行為,它會讓我們的民族經典,在現今社會,變得如草芥一般,不被人重視。

會讓人們的心態變得浮躁。現在,惡搞無罪的風氣愈演愈烈,惡搞高手也是人才輩出。好多自以為聰明的人,挖空心思的制造作品,以奪人眼球,不惜挖我們祖先的墳墓。這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讓我們的心態變得焦躁不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經典,什么都可以通過“惡”的形式呈現。你做的再好,沒幾天,我也可以給你弄個“山寨”的,甚至是惡搞一把,讓你的所謂經典瞬間煙消云散。你還奮斗個什么勁兒!于是乎,人們不再信仰經典,惡搞層出不窮------

此題為開放性題,選擇題干中三個觀點的其中一個也可,寫自己的觀點也可。但要求能夠聯系材料。此題評分需要體現梯度。


chineno2 2022-04-25 08:23

近來,高二語文課本里收錄的蔣兆和先生所作的一幅杜甫插圖,被各種涂鴉后,在網絡上瘋狂傳播,一度引發人們熱議。對此,憤怒者有之,贊同者有之。一方以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等為制高點,提出決不允許隨意詆毀杜甫形象;另一方以“想象力、創造力是可貴的“、“年輕人通過惡搞事件可能會對杜甫產生興趣”、“乘機擴大杜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為陣地,對涂鴉事件表示理解與支持。雙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面對無數杜甫的涂鴉圖片,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唐代那個憂國憂民、慷慨悲歌、光耀千古的詩圣嗎?這就是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杜甫嗎?震驚之余,對此應該進行一番理性的思考了。

我想,個別中學生涂鴉杜甫應該只是出于游戲心態,反映了青春逆反期孩子們的調皮和幽默,其本質上應該不是刻意侮辱杜甫。捫心自問,當我們也是孩子時,也會對課本上的一些人物插圖進行涂鴉,因此對這些孩子我們不必過分指責。相反,倒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孩子們如此熱衷于涂鴉文化名人,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情緒和心理訴求?我們的教育工作還存在著哪些片面之處?顯然,孩子們對杜甫的涂鴉,并不只是針對杜甫本人,而是對老師、對教育、對社會的一種心理訴求的表達方式,一種情緒上的發泄。對此,作為教育和文化從業者的我們,應該深刻反思。

涂鴉之事到此為止也就罷了,但偏偏有一些好事者“靈感仍在不斷涌現”,借此推波助瀾,胡攪渾水。涂鴉對象已不僅是杜甫,語文課本中的李白、辛棄疾等插圖紛紛遭到涂鴉,涂鴉圖片的作者已不僅僅是孩子們,從一些涂鴉圖片的效果來看,顯然一些專業級人士也已加入這場“想象力”大比武,再加上一些“網絡精英”的肆意炒作,涂鴉杜甫之事發展勢頭兇猛,竟一發而不可收拾。

由于缺乏對歷史的敬畏,缺乏對文化的尊重,杜甫各種涂鴉圖片被網絡瘋狂傳播,把杜甫人為地變成了一個可笑的漫畫式人物,客觀上對杜甫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位網友說:“拿杜甫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古人‘開涮’,看似無傷大雅,但是炒作和公眾的圍觀,恰恰折射出了當下社會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但杜甫永遠是杜甫,他一生著詩一千五百多首,其詩歌中彰顯的憂國憂民、關注社會疾苦的動人情懷至今讓人無比敬仰,他不是供大眾娛樂的對象,更不能被當做是惡搞的小丑。我想起了唐代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作為一代詩圣,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秀代表之一,作為“中國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聞一多語),理應受到尊重。毋庸置疑,杜甫精神在這樣一個娛樂至上、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或許已經被湮沒了。但越是這樣,我們越要懷念杜甫,越要敬仰杜甫,越不能惡搞杜甫,就像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中所言:“我們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縱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齷齪了,因此我不能忘記杜甫”。

今年是杜甫誕辰1300周年,難道我們要用涂鴉與惡搞這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嗎?


生命如歌1211 2022-04-25 08:26

這到底是經典的褻瀆、娛樂的泛濫,還是孩子們無傷大雅的信手涂鴉?見仁見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觀點一:A對文化的惡搞,對人物的穿越,反映了當前一個時代的浮躁!惡搞杜甫,戲謔嚴肅事物,模糊邊界,這是反智狂歡。會消解孩子們的敬畏之心。呼吁網友對杜甫以及傳統文化保持尊重。

B杜甫精神是民族精神之光,決不允許抵毀其形象。經典是不能褻瀆的,創造了經典的偉人當然更不能褻瀆。娛樂要有一定的尺度,惡搞也需要看對象。

觀點二:A對所謂“圣物”開些并無惡意的玩笑,未必真是褻瀆神圣。真正的褻瀆,是隨意封神造圣并且壟斷對神圣的解釋權,是對各種造神行為不假思索地接受。娛樂同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所蘊含的幽默感常常不費吹灰之力,便將某些人努力維持的“偽神圣”化為無形。

B孩子們信手涂鴉的“惡搞”只是娛樂,無傷大雅。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對這類娛樂的道德審判。因為即使是不自覺的道德審判也預設了這樣的前提:未經允許,不準娛樂。娛樂的泛濫,未必消解神圣;娛樂禁區的林立,只會制造太多迫人敬畏、禁人思考的偽神圣。

觀點三:與流行于亞洲歐美的“漫畫減壓”風一樣,通過涂鴉來發泄情緒。這個事件并非詆毀杜甫形象或不尊重,更多體現出在校學生和網友對教科書人物形象再創造的欲望。教科書中的古人形象多年不變,很難滿足接受流行文化長大的學生的審美需要,學生想要再創造“娛樂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杜甫涂鴉現象,給當下社會一個善意的提醒:當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才可能在他們心目中播種下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無聊感。

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考點,能力層次為F,側重“探究”能力的考查。這是一道探究題。答題之前,先對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面對一篇陌生的文學作品,要善于抓住關鍵語句,理清全文脈絡,明白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認識和把握。具體答題時,還要切忌脫離文本,想當然地去套用鑒賞術語,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談或不著邊際的任意羅列,更不能根據個人的主觀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貶。本題可以從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去思考。


編輯 舉報 2023-03-31 23:57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