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藍色的多瑙河是誰寫的啊??

<愛尬聊_生活百科>我想問下,藍色的多瑙河是誰寫的啊,在線等。
canadalove 2022-04-30 14:18

作者是: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德語:Johann Strauss,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

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敘曲》《春之聲》等曲最為著名。

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

約翰·施特勞斯與父親同名,兩人都以創作圓舞曲而聞名于世。為區別起見,人們在它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小”二字。老約翰·施特勞斯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父”。


LJ君君君君君 2022-04-30 14:19

1866年奧匈帝國在普奧戰爭中慘敗,帝國首都維也納的民眾陷于沉悶的情緒之中,當時小約翰·施特勞斯任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為了擺脫這種情緒,小約翰接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赫貝克的委托,為他的合唱隊創作一部“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合唱曲。這時的小約翰·施特勞斯雖已創作出數百首圓舞曲,但還沒有創作過聲樂作品。這首合唱曲的歌詞是他請詩人哥涅爾特創作的。

1867年2月9日,這部作品在維也納首演。因為當時的維也納在普魯士的圍攻之下,人們正處于悲觀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敗。直到1868年2月,小約翰·施特勞斯住在維也納郊區離多瑙河不遠的布勒泰街五十四號時,把這部合唱曲改為管弦樂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并命名為“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同年,小約翰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親自指揮該曲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僅僅幾個月之后,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國公演。頃刻間,這首圓舞曲傳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來竟成為小約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為傳統在新年前夜午夜時分剛過的時候演奏。


katniss2014 2022-04-30 14:23

1866年,任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的小約翰·施特勞斯應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的指揮赫爾貝克之約,根據卡爾·貝克的詩作《藍色多瑙河》的意境寫成了充滿維也納鄉土之情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

這時的小約翰·施特勞斯雖已創作出數百首圓舞曲作品,但還沒有創作過聲樂作品。1867年,這部作品在維也納首演。因為當時的維也納在普魯士的圍攻之下,人們正處于悲觀、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敗。直到1868年二月,小約翰·施特勞斯住在維也納郊區離多瑙河不遠的布勒泰街五十四號時,把這部合唱曲改為管弦樂曲,其中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并命名為《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這部樂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僅僅幾個月之后,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國公演。頃刻間,這首圓舞曲傳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來竟成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每年元旦維也納舉行的“新年音樂會”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組成。

引子分為兩個部分。樂曲開始,小提琴在A大調上奏出徐緩的震音,如黎明時平靜的多瑙河水微波蕩漾,圓號吹出一個充滿希望的音調,好似晨曦撥開了多瑙河上的薄霧,黎明到來。音樂生機盎然,安謐寧靜。第二部分是序引的小高潮,這個由木管樂器演奏的活潑清新的動機,配以典型的圓舞曲律動,如河水拍岸,生機勃勃,使人振奮。

隨后,是第一圓舞曲。舞曲描寫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們翩翩起舞時的情景。輕快的節奏、明朗的旋律如多瑙河水暢流不息,它歌唱著美麗的多瑙河,歌唱著灑遍春暉的奧地利人的故鄉。第一段的主題素材來自引子的動機。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區斷奏,充滿喜悅,活潑而輕快。

第二圓舞曲是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起伏、跳躍,給人以朝氣蓬勃的美好感受。中段的音樂婉轉而柔美,小提琴奏著主題,豎琴用琶音伴隨著,好像阿爾卑斯山麓的青年們在熱烈、歡快的舞蹈間隙,竊竊私語,互訴衷曲。

第三圓舞曲是二部曲式。第一段饒有新意,典雅而高貴。反復以后,對比性的第二段曲調生動活潑,富于流動性和旋轉性。

第四圓舞曲在開始時節奏比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連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圓舞曲是第四圓舞曲音樂情緒的繼續和發展,只是轉到A大調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在多瑙河上無憂無慮地蕩舟時的情景。第一段由木管樂器和小提琴弱奏出優美動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然后,在熱鬧的打擊樂器的伴奏下,歡騰、熱烈的對比樂段使全曲達到高潮。

樂曲的結尾有兩種,一種是合唱型結尾,接在第五圓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種是管弦樂曲結尾,規模較大,第三圓舞曲、第四圓舞曲及第一圓舞曲的素材—一再現,最后全曲在疾風驟雨式的節日狂歡氣氛中結束。

【作品簡介】《藍色的多瑙河》(約翰·施特勞斯)

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全名《在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畔》,是約翰·施特勞斯所作170首圓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1866年,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慘敗,維也納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為振奮人心,作者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領導人赫貝克的委托寫作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圓舞曲。曲名和創作動機源自德國詩人卡爾·貝克題獻給維也納城的詩句,“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編成為管弦樂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公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紹到英國、美國及其他國家,被譽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而后合唱曲也開始流行,歌詞由詩人格爾納特重新創作。


Mockingjay 2022-04-30 14:27

 <藍色的多瑙河> J.史特勞斯 作曲

  楊毓英 譯詞 周楓 配歌

  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蜜蜂嗡嗡叫,風吹動樹梢.啊,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蜜蜂嗡嗡叫,風兒啊吹動樹梢多美妙.春天美女郎,花冠戴頭上,春天來了!春天來了!鮮艷的紫蘿蘭,是她的藍眼睛,春天來了,來了,啊,美妙!春天美女郎,花冠戴頭上,春天來了!春天來了!鮮艷的紫蘿蘭,是她的藍眼睛,春天來了,來了,啊,美妙! 玫瑰好象嘴唇,正向著我們微笑,美麗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的外套真漂亮!玫瑰好象嘴唇,正向著我們微笑,美麗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的外套真漂亮! 那露水是她的眼淚,是她的眼淚.小鳥歌唱在樹梢上,歌唱在樹梢上. 玫瑰好象嘴唇,正向著我們微笑,美麗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的外套真漂亮! 白云似輕紗,飄揚在頭上,遍地五彩的花朵,在她腳下開放!白云似輕紗,飄揚在頭上,遍地五彩的花朵,在她腳下開放! 啊,春來了!啊,春來了!這一切多美好,啊,春來了!啊,啊,多美好!啊,春來了!啊,春來了!這一切多美好,啊,春來了!啊,啊,多美好! 每到晚上,到處射出光芒,射出光芒,使人驚喜.每到晚上,到處射出光芒,使人們感到驚喜.每到晚上,到處射出光芒,射出光芒,使人驚喜.每到晚上,到處射出光芒,使人們感到驚喜. 春來了,春來了,多么美好,多么美好!春來了,春來了,多么美好,多么美好!春來了,春來了,多么美好,多么美好!春來了,春來了,多么美好,多么美好! 那小鳥在樹林里高聲唱,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叫,五彩的鮮花到處在開放.春天來了,多美好!那小鳥在樹林里高聲唱,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叫,五彩的鮮花到處在開放.春天來了,多么美好!多美好!春天美女郎,花冠頭上戴,她是多么漂亮.春天來到了!多美好!大地在歡笑,大地在歡笑,春天來到了,多么美好!春天多么美好!


cage8888 2022-04-30 14:28

、《藍色多瑙河》 “圓舞曲之王”、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與管弦樂曲的版本并存,樂曲描寫了多瑙河的秀麗景色,被譽為是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必演曲目。


小老鼠R 2022-04-30 14:32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鐘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樸、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并對后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755年海頓受菲恩貝格伯爵邀請,參加在其府邸舉辦的四重奏晚會,擔當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頓的第1部《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經菲恩貝格伯爵介紹,1759年海頓應聘擔任了捷克莫爾津伯爵府邸中的樂隊指揮和室內樂作曲家。在這一年里,海頓創作了《第一交響曲》。次年,海頓與維也納假發商J.P.克勒的女兒安娜結了婚,婚后夫婦不睦,長期疏隔,終無子嗣。

。海頓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中寫成的,包括約60部交響曲,40首弦樂四重奏,約30首鋼琴奏鳴曲,5首彌撒曲和11部歌劇等。

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樂會之約寫交響曲;1785年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寫了管弦樂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話》;1786年他為巴黎奧林匹克音樂會寫了6部交響曲。同一年他又為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四世寫了一些夜曲和協奏曲。

海頓為扎洛蒙的音樂會寫下了12部著名的“倫敦交響曲”,晚年的作品中兩部清唱劇《創世記》(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為最成功。

譽滿全歐的海頓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后,他的創作靈感枯竭了。但許多文化社團、學會都以海頓參加為榮,海頓被邀參加了巴黎阿波羅協會,繼又成為圣彼得堡音樂愛好者協會名譽會員。1808年3月27日在維也納再度演出《創世記》時,海頓最后一次對公眾露面。

他的最早的聲樂作品之一《F大調小彌撒曲》中,“求主憐憫”樂章的音樂主題卻是快樂欣喜的,著名的《圣母悼歌》充滿了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話》這部7個樂章的管弦樂曲(后來加入獨唱與合唱),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樂章模擬地震的畫面。這些都說明海頓的作品是面向現實、面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樂中也是這樣。海頓繼承了先輩的成就,確立了交響曲的規范,所以有人稱他為“交響曲之父”。

海頓一生創作了不下于104首交響曲(有人估計達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響曲多為生活娛樂題材,形式接近室內樂。18世紀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樂派的成就,具有較深刻的內容和古典風格,往往既嚴肅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1772),80年代創作的“巴黎交響曲”(有人說是為宗教音樂會寫的那幾首,也有人說是為奧林匹克音樂會寫的6首,目前尚無定論),抒情性的曲調更為豐富、生動、風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響曲》(1785)第1樂章副題的音響如母雞咯咯叫喚,被稱為《母雞》交響曲。《第八十三交響曲》(1786)末樂章的主題聽起來象一首腳步沉重而笨拙的風笛舞曲,故被稱為《熊》交響曲。《第八十五交響曲》(1785)因受到法國王后的喜愛而得名《王后》交響曲。海頓后期創作的12部“倫敦交響曲”,大多具有熱烈灑脫的主題旋律,充滿活力的節奏,應用了活潑明快的鄉村舞曲素材和簡潔精致的復調性處理。其中4首得了綽號:《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1791)、《第一00交響曲》(《軍隊》,1793~1794)《第一0一交響曲》(《時鐘》,1793~1794)《第一0三交響曲》(《鼓聲》,1795)。這12首“倫敦交響曲”標志著海頓交響曲的最高成就。

海頓開創了交響曲的新的主調音樂風格,并使復調手法在功能和聲的基礎上發展。他擯棄了古老復調中那種拘謹而神秘的性質,而代之以率真、生動的音樂語言;海頓完善了4個樂章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個樂章體現統一的藝術構思,表現生活的各個方面,海頓發展了奏鳴曲快板的結構,并往往采用從速度、調性等方面與主題形成強烈對比的引子,展開部獲得顯著發展,確立了以短小動機進行展開的發展原則,直接啟發了貝多芬。

海《晨》、《午》、《夜》等極少幾部作品外,海頓從不寫標題交響曲,上述那些如《母雞》、《熊》《驚愕》之類的標題,都是別人加上的綽號。

四重奏曲 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重要性僅次于他的交響曲,他寫下80余首弦樂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內容大多是歡樂、熱情的抒發。50年代所寫的10余首弦樂四重奏,在它們5個樂章的排列中清楚地顯示了古典舞蹈組曲的影響。從《第十七弦樂四重奏》(1771)開始確立了4樂章的形式,此后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間兩個樂章調換。1781年他為俄國皇儲保羅大公爵所寫的《小鳥》、《你好》等6首《俄羅斯四重奏》(1781),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作為第2樂章。1772年所寫的6首《太陽四重奏》中,復調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復雜的賦格結束。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開始形成“對話的原則”,即把主題的敘述分置在各個聲部,如同4個人的談話,具有在主調和聲基礎上產生的復調性,改變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聲部,而把其余聲部處理成單薄伴奏的機械狀況。90年代創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樂四重奏被賦予更生動的節奏活力,更豐富的和聲華彩,主題帶有浪漫主義性格和濃郁的民間特色,可與“倫敦交響曲”相媲美。

奏鳴曲與協奏曲 海頓的52首鋼琴奏鳴曲主要是為教學和個人演奏而寫,大多純樸而稍平庸。海頓最早的鋼琴奏鳴曲通常不用奏鳴曲快板曲式,末樂章用小步舞曲。其后海頓又較多模仿北德樂派大師C.P.E.巴赫的奏鳴曲。1771年海頓受到“狂飆運動”影響,寫下了豪放而略具傷感的《C小調奏鳴曲》,終樂章沒用習慣的歡樂結束,而是激烈爆發的高潮。80年代海頓在旋律的風格與結構上受到莫扎特影響,他十分重視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成就。作于1789~1790年的《降E大調奏鳴曲》與晚期最后一首《降E大調奏鳴曲》奔放、激動,感情幅度較大,更接近貝多芬的風格。

海頓寫過20余部協奏曲,但這不是海頓創作的主要領域,雖然《D大調鋼琴協奏曲》(1784)和《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1783)現在還常被演奏。海頓的鋼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鋼琴變奏曲、鋼琴幻想曲等,都不能與他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相比擬。

其他作品 海頓沒有寫出什么著名的戲劇音樂,他的18部歌劇多數是小型喜歌劇,包括《月中世界》(1777)《天長日久》(1780)、《荒島》(1779)、《奧蘭多·帕拉迪諾》(1782)、《阿爾米達》(1783)等。這些歌劇早已被人遺忘,有若干部連曲譜也找不到了。目前已有人對它們進行挖掘和研究。

海頓寫了不少聲樂作品,包括8部清唱劇和12部彌撒曲,而以后期創作的清唱劇《創世記》和《四季》為最著名。《創世記》的詩篇取自英國詩人J.彌爾頓的《失樂園》,第1、2樂章敘述上帝創造萬物直至人類,第3樂章敘述亞當和夏娃在地上樂園過著幸福生活。海頓把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與生態轉化成一幅幅音樂的畫面,出現了鴿子的咕咕聲和獅子的咆哮,亞當和夏娃則唱著一首諧和純樸的二重唱。他的最后杰作《四季》純粹是一部世俗清唱劇,腳本是從英國詩人J.湯姆遜的同名詩改編的,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個樂章表現了農民的勞動和歡樂,抒發了他們天真質樸的情感。

海頓的音樂之所以具有不朽的價值,因為它面向現實,面向人生,氣息清新,朝氣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為它在作曲技術上奠定了歐洲古典時期的交響曲和室內樂的規范,從而形成了德奧音樂經久不衰的優良傳統。

由于海頓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歲時被著名的維也納圣斯蒂芬教堂唱詩班選中。在這里,他如魚得水一般刻苦地學習音樂理論與鋼琴。隨著年齡的增長,從16歲起他甜美的歌喉開始不幸地逐漸沙啞。1749年的一天,奧地利女皇在欣賞圣斯蒂花教堂唱詩班的優美合唱時,突然從合唱隊里傳出一聲很不協調的怪音,女皇當場就挖苦道:“這個孩子的聲音聽起來就像烏鴉叫!”從此,海頓結束了他的唱詩被迫流落街頭,靠拉琴賣藝糊口謀生。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艱苦歲月。他當過仆人--看門、送信、擦皮鞋,干過家庭教師,寫過歌劇,作過大提琴手,任過樂隊隊長。1759年,他成為波希米亞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詩班的音樂指導。

1760年,他娶凱勒為妻,犯了一個悲劇性的錯誤,為自己招來莫大的痛苦。凱勒體魄強壯而智能低下,性格兇狠暴躁,素質極差!她不僅在生活上虐待海頓,還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創作的音樂手稿隨便擦桌椅、包糖果、制點心盒等等。對此,海頓只有仰天長嘆,而這又會引起更大的麻煩!后來,他們終于分道揚鑣了。

1961年,海頓被匈牙利最有權勢的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王子任命為宮廷副樂長,在此,他度過了長達30年之久的音樂仆役生活。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時必須穿上繡金花背心,白色長統褲襪,頭戴假發或梳辮子,臉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候在客廳里,等待主人有關當天音樂活動的安排指示。在創作上,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按主人的命題或要求,準時寫成音樂作品。此外,還要監督樂隊的紀律,看管好每件樂器,給新歌手上課,提高樂隊水平,等等。海頓曾悲哀地寫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幾乎沒有人類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幾天我也不知道我是樂長還是劇場驗票員......要知道經常作奴隸是很可悲的......”。

“盡管有時宮適生活強加給他的種種約束惹他生氣,他還是居住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既不懷疑王公的至高無上,也不懷疑穿制服的偉大藝術家的天才。關于他在埃斯特哈齊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后評價認為有利條件超過了不利條件。‘親王總是對我的作品感到滿意。我不僅經常受到鼓勵,而且作為一個樂隊的指揮,我可以進行實驗,觀察什么產生了效果、什么減弱了效果,我可以改進、替換、作一些增刪,可以大膽地按我喜歡的那樣去做,我與世隔絕,沒有人來擾亂或折磨我,我被迫成為‘獨創才’。”

從未有人對海頓的音樂天才表示懷疑,但卻發生過面對著藝術家本人而懷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頓的怪事。由于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愛海頓音樂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見到他時竟失聲問道:“你是真正的海頓嗎?......” 盡管我們的大師其貌不揚,卻十分善良、純樸、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與崇拜者們都親切而風趣地稱他為“海頓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見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誠地請求道:“尊敬的大師,我最親愛的小女兒即將舉行婚禮,對我來說,這是重大事件。我滿懷感激之情,請您為我寫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請求,除了向您提出,還能去找誰呢?”善良誠懇的海頓立即慨然允諾。到了約定之日,他果真寫成一首典雅的《C大調小步舞曲》屠夫千恩萬謝地取走了這份珍貴的禮物。

幾天之后,正當作曲家伏在書桌前全神貫注地埋頭寫作之際,窗外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混雜聲響,著實把海頓嚇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應過來:這是有人在奏樂。是什么曲子呢?......大師懷著一顆好奇的心仔細聽了半天才終于恍然大悟:天哪!這不正是自己前幾天作的那支《C大調小步舞曲》嗎?他趕緊跑到窗口向外張望,只見臺階上立著一頭強健的公牛,牛角上還掛有金色的彩帶,喜笑顏開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后是滿面春風的女兒女婿,一支由流浪藝人組成的我隊正在起勁地吹吹打打!屠夫莊重地走上前來,懇切地說:“尊敬的大師,對一個屠夫來說,用健壯的公牛來對優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謝忱是最好不過的了。”

海頓在宮廷供職的30年里,埃斯特哈齊王宮兩易其主(召海頓進宮的保羅.安東王子于1762年去世,繼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于1790年病故),1790年繼位的新主人只聘請他作掛名的音樂指導,海頓從此得到自由,于是他移居到維也納。

1791年,應英國之邀,海頓前往倫敦訪問。在此期間,他出席了紀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爾的音樂會。當大廳里回響起亨德爾的名作《哈里路亞》時,年近60歲的海頓激動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爾是我們一切人的先師!”接著,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來,全場聽眾無不肅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頓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7歲。遺體被葬于圣麥斯公墓。。

德國作曲家瓦格納(1813-1883年)在評論海頓時曾這樣講道:他一生追求平靜安逸的生活和力圖保持受人敬愛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從、卑躬屈節的人。

海頓不像莫扎特那樣,敢于同封建勢力進行斗爭,更比不上貝多芬,英勇主動地向墨蟬現實發動猛攻!海頓就是海頓,他雖有時對屈辱的處境感到痛苦,卻能安于現狀,自得其樂。他的音樂風格正如他的個性:樂觀、親切、真誠、爽朗、幽默。

海頓被后人推崇為“交響曲之父”與“弦樂四重奏之父”。其實,無論交響曲還是弦樂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創,不過,這兩個尊稱卻并過譽,因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這兩種重要的器樂曲體裁才從草創進入了成熟階段。

在弦樂四重奏中,他采用“說話的原則”,即各聲部彼此像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感。莫扎特說:“從海頓那里我才第一次學會了寫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響曲中,他“確立了以短小動機加以動力性展開的奏嗚性發展原則,廢除了數字低音的傳統,以及開始確立了近代管弦樂的編制和配器原則”。這些,都給予莫扎特和貝多芬很大的啟迪。

海頓的作品數量是驚人的:交響曲104部;弦樂四重奏77部;各類三重奏180部;鋼琴奏鳴曲50部;歌劇14部;清唱劇兩部;還有大量小型的聲樂與器樂作品。其中,較名的代表作有:《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Abschied)、《第九十二交響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Surprise)、《第一百交響曲》(軍隊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響曲》(時鐘Clock)、《第一百零三交響曲》(鼓聲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響曲》(倫敦London);弦樂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號;清唱劇《創世紀》(The Creation)、《四季》(The Seasons)。

海頓作品:

《第一大提琴協奏曲》作于1765-1767年之間,當時正在艾斯特哈薩城堡供職的海頓正是三十多歲風華正茂的年紀,并且剛剛成為尼古拉親王艾斯特哈吉宮廷樂隊的樂長。因此,這部協奏曲既帶有青年海頓明快、優雅、幽默的風格特征,在藝術上也是比較成熟的。同代人莫扎特和貝多芬都沒有寫過大提琴協奏曲,所以海頓的這部作品堪稱當時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代表作品。

海頓

[編輯本段]

ranz Joseph Haydn [1732.3.31-1809.5.31] 奧地利作曲家。生于鄉村,6歲起接受音樂啟蒙教育。8歲成為教堂唱詩班歌童,并學習文化、音樂知識。1758-1766年任伯爵宮廷樂長。此時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1791、1794兩次赴英國,指揮管弦樂隊并創作樂曲。在倫敦獲牛津大學名譽音樂博士。

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廣博浩瀚,遍及聲樂、器樂的各個領域。早期作品處于從巴洛克向古典風格的轉換,此后大量的音樂實踐,逐步形成了近代交響曲和四重奏曲的曲式、以弦樂四聲部為基礎的雙管制管弦樂隊體制。90年代后,他的創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音樂結構嚴謹、節奏富于活力,具有典型的古典樂派的風格特征。

海頓個人性格純撲開朗、親切幽默、生活氣息濃郁。其主要作品有:交響曲108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2首、大提琴協奏曲2首、圓號協奏曲、帶管輪擦提琴協奏曲5首、管風琴協奏曲8首、弦樂四重奏82首、鋼琴三重奏30首、嬉游曲125首、弦樂三重奏56首、鍵盤樂奏鳴曲52首、變奏曲5首、歌劇20部、清唱劇6部、康塔塔8首、彌撒曲14首,還有大量的合唱曲、歌曲及歌曲改變曲等。

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享有“偉大的樂圣”之稱 1770年生于德國波恩市,祖籍佛蘭德。其祖父及父親均供職于科隆選候。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習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

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他的處女作是在1783年發表的。他年輕時訪問過維也納,在那兒結識了莫扎特,不過他們的交往如過眼煙云,轉瞬即逝。1792年,貝多芬返回維也納,在一段時期里求教于海頓(享有“交響樂之父”之稱的德國作曲家)——當時維也納首屈一指的作曲家(“音樂神童”莫扎特在此年去逝)。貝多芬在維也納——當時世界音樂之都度過余生。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1802年到1815年間有時被稱為是貝多芬創作生活的中期。在這期間,他的失聰癥在不斷加劇,從此便深居簡出。他那日漸嚴重的失聰癥使人們形成了他是一個厭世者的錯誤印象。他曾同好幾個妙齡少女有過海誓山盟,但最終卻似乎都在不幸中結束。他終生未娶。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臺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么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一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貝多芬是一位頗具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貝多芬代表了音樂從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轉變。他的作品給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樂曲帶來啟迪。

貝多芬對許多后來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各種風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還為柏遼茲、古斯塔夫、馬勒、斯特勞斯等許多人開辟了道路。

貝多芬在本冊中的名次看來顯然應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雖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幾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貝多芬的樂曲比巴赫的樂曲擁有范圍更廣、數目更多的聽眾,而且貝多芬做出的眾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對后來的音樂發展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一般說來,用語言表達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樂表達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學是一個比音樂更具有影響的藝術領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雖然貝多芬是音樂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還是比莎士比亞排得低些。在比較貝多芬和米開朗基羅時,我深受這樣事實的影響:大多數人聽音樂遠比看畫和雕像所花的時間多。因此我認為一般說來音樂作曲家比畫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響,如果兩者在各自的領域里都享有同樣的盛名。總而言之,大體上把貝多芬排在莎士比亞和米開朗基羅之間看來是再合適不過了。

貝多芬的交響曲以表現革命斗爭的英雄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題放在他交響曲創作中的首位。從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英雄的活動與思想、英雄與革命斗爭、英雄與大自然、英雄與人民、英雄與勝利、英雄與他的內心世界等等,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調,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間,表現了他們為實現正義的事業而戰斗,甚至犧牲自己,直到贏得斗爭的勝利。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采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一,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矛盾沖突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一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一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一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時,眾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來吊唁。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學巨匠格里爾帕策曾經在悼詞中說 “貝多芬把他的一切獻給了眾人,從他們那里卻一無所獲,於是他就遠離了眾人。”能夠讓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與他相伴。人們為了紀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游客流連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園。如今,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29號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貝多芬的人們還為其建造了一座紀念碑。從此,這個地方更名為貝多芬廣場。貝多芬塑像的周圍圍繞著九個小天使,象徵音樂大師不朽的九部交響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主要作品:

[編輯本段]

交響曲:

貝多芬 C大調第一交響曲

貝多芬 D大調第二交響曲

貝多芬 b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 bB 大調第四交響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 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調第八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協奏曲: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b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序 曲:

貝多芬 《科里奧蘭》序曲

貝多芬 《萊奧諾拉》序曲

貝多芬 《菲岱里奧》序曲

貝多芬 《愛格蒙特》序曲

其 他:

貝多芬 G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 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悲愴》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月光》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熱情》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黎明》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田園》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暴風雨》

貝多芬 鋼琴曲《致愛麗斯》

貝多芬 土耳其進行曲

相關文學作品,影視作品:

1,《約翰.克里斯多夫》

2,《名人轉》(羅曼.羅蘭)

3,《復制貝多芬》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作品第314號(An der sch?nen blauen Donau,Walzer,op.314),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此曲創作于1866年,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

這首樂曲的全稱是“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圓舞曲”。曲名取自詩人卡爾·貝克一首詩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復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順好心腸,猶如礦中的金子閃閃發光,真情就在那兒蘇醒,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


編輯 舉報 2023-04-02 21:14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