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者是誰啊??
00后美妞 2022-05-05 03:06 出處: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原著作者劉彝(《畫旨》).
宿命糾結時光#p#沙與沫 2022-05-05 03:1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出自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說>>
360U1161614859 2022-05-05 03:11
名人名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作者是:
劉彝
〔公元1017年--1086年〕字執中,福州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哲劉彝宗元佑元年,年七十歲。幼從胡瑗學。登慶歷進士第,調高郵簿,移朐山令。凡所以惠民者,無不至;邑人紀其事,目曰治范。神宗時,除都水丞。尋知處州。俗尚巫鬼,不事醫藥。彝著正俗方以訓,斥淫巫使易為醫,俗遂變。加直史館,知桂州。坐貶均州團練副使。元佑初,(公元一o八六年)復以都水丞召還,病卒于道。彝著有七經中議一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解析:
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折疊行路
"行路"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并通過周游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巨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系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折疊讀書
讀萬卷書"之后,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知識層面,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所讀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教師這個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 可以看到,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圣"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 "行萬里路"互相補助,綜合運用。
還指讀書很多,行路很多的人。
Nirvanaxh 2022-05-05 03:11 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是杜甫,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明末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另一種說法宋朝的劉彝,但出自何處沒有查到。個人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乃古訓,歷史應古,不應出自明董其昌。 不管出自何處,誰說的,但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讀書能讓萬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讀書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訴之于腦海;讀書而有益,多讀而博知。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
360U2820896421 2022-05-05 03:11
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思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董其昌一生創作了極多的書畫作品,流傳至今的也很多,其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秋興八景圖》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誥命》《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尸尸尸尸 2022-05-05 03:13
讀書,里路中,原著作者劉彝(《畫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到底是誰說的,上查了一下,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是杜甫,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下筆如有神。二說應該是明代書董其昌寫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