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誰寫的呢??
Lr18987901168 2022-06-30 11:41 《巴黎圣母院》,作者: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02-1885),譯者:法語翻譯界六長者之一管震湖教授先生,出版者:上海譯文出版社。初版于1865年3月,至今已有普及本、豪華本、學生本等多種,1991年被我國教育部列為“名著必讀”之一。在國內及海外行銷計三十三萬余冊。既是解放后率先出版的新譯本,也是最暢銷的譯著之一。 故事梗概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著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長克洛德和敲鐘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內心實際上邪惡的克洛德對街頭跳舞賣藝的吉普賽姑娘愛斯美臘達動了淫念,夜間打發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衛隊長孚比斯救出。姑娘愛上了孚比斯,滿懷嫉妒的助祭長趁他二人幽會之際刺傷軍官,卻嫁禍于愛斯美臘達。她因而被判處死刑,在臨刑之際被暗中愛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頓在圣母院內避難,但克洛德唆使教會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顧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難權,決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層社會的好漢們前來營救姑娘,卻被敲鐘人誤以為是官兵來抓愛斯美臘達,拼命抵抗,國王路易十一調兵遣將來攻打圣母院,上下夾擊,一場混戰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滿足其獸欲,遭到拒絕,便把她交給官兵,蹲在圣母院鐘樓頂上眼瞅著她被絞死,卡席莫多義憤填膺,怒氣沖沖,把撫養他成人的助祭長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則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體,死在她身旁。幾年之后,人們在一處地穴里發現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緊緊擁抱著吉普賽姑娘! 命運,命運,命運! 1830年28歲的維克多·雨果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其他兩部是《悲慘世界》(被稱作“法律的命運”)和《海上勞工》(“事物的命運”),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杰作僅僅用了150多天于次年即已完稿,不愧為曠世奇才!我們可以從研究古希臘悲劇中,把雨果的前輩古人所說的命運大別為三類,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決,三是人與社會的或自然之間的沖突不可調和。固然,《巴黎圣母院》所敘述的命運,一個重要的側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穢、叛教,不信天主教誨,偏信煉金邪術,為淫欲所支配,終于導致他自己以及他所愛和所不愛的人們統統滅亡——這是悲劇之一。而敲鐘人卡席莫多由于天生畸形,特別是他的既瞎又聾,阻遏企圖營救愛斯美臘達前來攻打圣母院的義民于前庭廣場,終至被他與國王派來捉拿這吉普賽女郎的軍隊上下夾擊,代表著黑暗中世紀鮮見的正義力量——那些下層社會的賤民全部被消滅,這是又一悲劇。無辜的跳舞姑娘不僅是一切慘遭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年的歐洲愚昧黑暗勢力摧殘的可憐百姓中間的一個,也是他們的楚楚動人的形象,無論她怎樣辯白,無論人們怎樣出于義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脫被絞死的命運——這是悲劇之三。所有這些正是上述悲慘命運的三大契機或動因一齊發揮作用的慘烈結果。《巴黎圣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筆觸刻畫的就是那黑暗時代幾乎全部平頭百姓不可逃脫的這樣悲慘的命運。國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卻正是雨果拿出來示眾的血腥屠殺的元兇大憝!無辜慘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殘的民眾就是這部悲劇的真正主角。然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仍然要求我們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們拋灑眼淚的同時,要像雨果那樣“我睜開眼睛,看見了燦爛的晨星”,是的,應該永遠樂觀:“相信白晝,相信光明,相信歡樂”。雨果高唱著這鼓舞人反抗壓迫、沖破黑夜的詩句,奮勇前進,向人類廣布他的人道主義呼聲,從30歲起進入了法國乃至全歐的浪漫主義創作更高更盛的時期。 巴黎圣母院,威嚴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視著滾滾河水、蕓蕓眾生,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說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氣息,庇護愛斯美臘達,證實克洛德的罪行,悲嘆眾路好漢嘗試打擊黑暗統治而英勇獻身的壯舉,驚贊卡席莫多這“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劊子手踩在腳下的俠義行為;它甚至與卡席莫多合為一體,既是這畸形人靈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異軀殼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筆下,它活了起來,同時也以它所銘刻、記述并威武演出的命運交響曲增添了偉大作家的光輝。美麗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藝術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時代就對建筑藝術——尤其是哥特建筑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及至青年時代,他至少進行了三年的準備,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特別是屢次親身鉆進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時廣泛閱讀有關資料,掌握了法國人引以為榮的這座建筑物所有的奧秘,便于1830年7月著手寫稿。他假托在那兩座巍峨高聳的鐘樓之一的黑暗角落,發現墻上有這樣一個中世紀人物手刻的希臘詞:命運!說是這個支配人類的命運,事實上支配那愚昧時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無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動了作者。確實,《巴黎圣母院》這本書就是為了敘說“命運”一語而寫作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尋求的是命運的真實內涵。無論是克洛德,還是卡席莫多,他們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他們內心的分裂、沖突,反映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神權與人權、愚昧與求知之間,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與掙扎著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沖突,終于導致悲劇中一切人物統統死光的慘烈結局。我們在這部巨著中看見的命運,就是在特定環境即中世紀的法國首都,愚昧迷信、野蠻統治猖獗的那個社會之中,發揮其橫掃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后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桎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F_mozzie 2022-06-30 11:43
《巴黎圣母院》作者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腸,先愛后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國貝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杰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雨果于此時期四處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并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后,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后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1885年,雨果辭世,于潘德拉舉行國葬。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
何明錦 2022-06-30 11:45 作者是:維克多·雨果 創作于1830年。具體可參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9.htm#sub5247313
320****326 2022-06-30 11:48 “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巴黎圣母院前面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愛斯梅拉達的姑娘非常引人注目,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弗羅洛,躲在玻璃窗后面,偷看愛斯梅拉達跳舞。他瘋狂地愛上了她,便命令敲鐘人,相貌奇丑無比的加西莫多把愛斯梅拉達搶來。結果被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弗比斯救,抓住了加西莫多,把他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加西莫多喝。敲鐘人雖然外貌丑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愛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但愛斯梅拉達對浮比斯一見鐘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跟隨,出于嫉妒,他用刀刺傷了弗比斯,然后逃跑了。愛斯梅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加西莫多把愛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圣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絕后,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加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自己也擁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尸體死去了。 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表達了對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憫人,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的嘲諷,對茍且偷生的潦倒詩人格蘭古瓦的鄙夷,對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惡,和對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這一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一善良純潔的悲劇人物的褒揚與惋惜,把美與丑的對比推倒了及至。 人不必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責任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臺前傀儡#p#6037233# 2022-06-30 11:54 看過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電影的人,無不知道巴黎圣母院這個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偉大杰作,不僅因為雨果的小說,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華麗的教堂而名揚于世。
ppkknn 2022-06-30 11:59
在法國,被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國外封建勢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復辟。直到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復辟王朝的封建統治。
在復辟王朝統治下,法國宮廷和教會狼狽為奸,欺壓人民。當時的巴黎,宗教勢力邪惡黑暗,封建等制度十分殘酷,封建主義壓抑下的人性扭曲墮落。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下層人民,處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
飽受壓迫的人民群眾奮起反抗,與兩股勢力展開英勇的斗爭,最終取得勝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創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