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馬拉松爆炸10周年 3位中國親歷者的故事仍在繼續?
當地時間4月17日,2023年波士頓馬拉松落下大幕,世界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以2小時09分23秒獲得第6名,遭遇職業生涯“滑鐵盧”。2013年4月15日則是這項百年賽事的最低谷,當年的波馬終點線附近發生爆炸,造成3人遇害、260多人受傷。
今年是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10周年。10年前,中國馬拉松的發展遠沒有如今火熱,遠赴海外參加大滿貫賽事的中國跑者屈指可數,亮相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的中國跑者只有數十人。那場震驚世界的爆炸案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他們的馬拉松生涯甚至生活軌跡。
日前,新京報記者采訪了3位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親歷者,回顧那起意外的同時,講述他們的馬拉松故事。
以下是3位中國跑者的自述。
講述者一:田同生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創始人波士頓馬拉松參賽經歷(9次):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線上)、2021年(線上)
曾連續9年參賽,力爭75歲時“達標”再會
2013年,60歲的田同生帶領全家體驗波馬。 受訪者供圖
對我來說,2013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那年我剛好60歲,參與馬拉松有幾年了,也開始在全國推廣跑步。當時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帶著全家去跑一下波士頓馬拉松。
起初這件事還挺難實現的,為什么?因為波馬有非常嚴格的報名門檻(BQ),我當時雖然成績還可以,但在60—64歲年齡段并沒有達到BQ。后來輾轉得到了慈善名額,此事才得以成行。那年參賽的中國跑者主要有兩撥人,一撥是我這邊的團隊,另一撥是萬科的跑團。
知道我要在60歲做這件事情(跑波馬),央視的一個紀錄片團隊——兩個攝像、一個導演也跟隨我一同前往波士頓拍攝,記錄參賽前后的點點滴滴。當時我帶著太太和小女兒,其他很多跑者也都帶著家人參賽,順便旅旅游。
我們到哈佛大學訓練,領取號碼布和參賽包,到訪波士頓田徑協會,賽前一天給萬科的跑友賈曉萌過生日。比賽開始后,我和攝像交替拎著攝像機,拍下很多與其他人互動的鏡頭,一切似乎都很順利。
直至跑到臨近終點的一座大橋時,我發現前面的人都停了下來,還來了很多警察。開始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現場并沒有完全封閉,我就繼續往前跑,不久后徹底走不了了。此時,在路邊遇到一位朋友的家屬,他告訴我,“田老師不能跑了,終點發生爆炸了。”
或許是因為那天特別冷,馬拉松跟爆炸有什么關系?我腦子的那根弦就沒走,傻乎乎在那里等著。后來突然想起,早上離開酒店時,和太太、小女兒約好在終點見面,我的頭嗡一下就不行了。電話打不通,只能繞開封鎖的道路,繼續往終點擠。最終聯系到家人時,她們就在距離終點不到200米的街口。我太太當時找到一位志愿者,通過查詢參賽號碼數據得知,爆炸發生時,我剛跑過41公里,不在終點,人是安全的。
回到酒店看電視新聞,我們才知道了爆炸案的具體細節。不過,在那樣的情況下,我還是遇到很多暖心的事情。終點附近,贊助商給大家免費發放了衣服御寒,酒店的秩序也算正常,到餐廳打包餐食時店員也在噓寒問暖。最后憑借號碼布和護照,我領到了完賽獎牌。
回國后大概過了一個月左右,波馬組委會發來了郵件,大意是,2013年4月15日跑到一定距離、沒抵達終點的5600多名跑者,歡迎大家2014年再來參賽。
2014年4月21日,我們一家三口重返波士頓,這部分經歷過“1314”(諧音“一生一世”)的跑者,用中國人的話說,我們屬于經歷過生死的朋友。2014年波馬,距離終點還有幾百米時,我從腰包中取出五星紅旗,和毛大慶高舉著沖過終點線,這個鏡頭也為央視的紀錄片《布道馬拉松》完美收尾。
2014年波馬,田同生(左)高舉五星紅旗沖過終點。 受訪者供圖
從2013年至2019年的7次線下參賽,到2020年、2021年的線上參與,我連續跑了9次波馬。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的經歷,給我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如果說之前跑馬拉松是自我實現,那之后有了更多的責任感,在感受過一項賽事、一座城市的愛心后,我想通過公益活動等形式將其傳遞下去。
在推廣馬拉松的路上,我和大女兒合作出了4本關于跑步的繪本,以2013年波馬為題材創作了《百馬人生,跑向波士頓》,另外兩本書的書題,一個是讓孩子跑起來,一個是讓爸媽跑起來。有的人致力于讓大家跑得更快,這我解決不了,中國還有99%的人沒有跑起來,我是在推動這件事情。
2017年,我跑完了100場馬拉松,現在的場次是130+。今年我年滿70歲,也在自我調整,主要以半馬為主,上周末剛跑完北京半馬,全程馬拉松一年跑一兩場就行了。5年后我75歲,波馬該年齡段目前的BQ是4小時25分,我的最好成績是4小時10分。有生之年,我希望通過達標跑第10次波馬,如果不行,那就等到80歲。
4月16日,田同生(左三)以2小時46分09秒完成北京半馬。 受訪者供圖
講述者二:賈曉萌共享際聯合創始人波士頓馬拉松參賽經歷(5次):2013年、2014年、2017年、2019年、2023年
首次參賽時很恐懼,馬拉松已成為生活方式
2013年波馬,賈曉萌迎來人生“首馬”。 受訪者供圖
2023年我第5次參加波馬。
每次來到這里,我都會非常珍惜。這項百年賽事就像是一個大party(聚會),我會參加展會,到終點合影,了解很多跑者的故事,用眼睛和鏡頭記錄下珍貴的瞬間,這是我的目的。今年下雨,本以為會少拍很多細節,但一旁的觀眾還是那么熱情和瘋狂,很多家長帶孩子出來,連傘都沒有打。
10年前的波馬是我的首馬,賽前一天又是生日。當時,我對馬拉松比較陌生,也對波馬沒有太清晰的概念,單純只是想過個有意思的生日。第一場馬拉松比賽,賽前的心情基本就是恐懼,上賽道前很害怕,心想趕緊把比賽跑完。
我相信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那次參賽,起點太高了,記憶也太過深刻。在我生日前后,去了波士頓,到了馬拉松的最高殿堂,站上一條古老的賽道,首次體驗一項艱苦的運動。當時,最讓我恐懼的是跑一場馬拉松比賽,至于首馬就遇到爆炸,我根本不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
和很多跑者一樣,我們都是差最后幾百米沒有完賽。當時特別想真正地沖過終點線,就不斷地給組委會寫郵件,不久后收到回復,所以第二年我們叫“重返波士頓”“1314”“一生一世”。2014年波馬前,我還做了個手術,手術后20天,我再次站上波馬的賽道。
波馬的“1314”對我的人生是非常重大的轉折,讓我兩次經歷“生死”,看開了很多事情。沒有那兩年的經歷,我可能不會愛上馬拉松運動,也不會發現另一個自己。
過去10年來,我將馬拉松視作我的伙伴,并不是說一定要追求多好的成績,就像波馬賽道沿途的氣氛讓我在首馬時消除了對比賽的恐懼一樣,我對這項運動始終熱愛,一直堅持到現在。
2023年波馬,賈曉萌第5次參加這項百年賽事。 受訪者供圖
10年來第5次參加波馬,展會也好,賽前乘坐小黃巴士前往起點也罷,還有志愿者、場邊觀眾、參賽選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賽事文化依舊觸動著我。我仍然認為,波士頓馬拉松是全世界最好的馬拉松。
除了波馬,我也參加過其他大滿貫賽事,但對來回刷六大滿貫沒什么興趣,只想去我覺得有意思的比賽,喜歡的比賽我會再去,不喜歡的就不再參加。近期,國內馬拉松賽事逐漸復蘇,我參賽也很頻繁。不久前剛參加了楊凌馬拉松,整個賽事都站在為跑者服務的角度,非常有意思,也在形成自身的獨特文化,我認為非常難能可貴。
跑步這件事情的門檻沒有那么高,也很容易上癮。馬拉松并沒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難,它既可以滿足精英跑者的成績需求,也合乎大眾跑者的需要,而我一直把馬拉松當作一種體驗世界的生活方式。
講述者三:王樂動境運動健康管理中心市場總監波士頓馬拉松參賽經歷(4次):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扛著單反跑波馬,“好漢歸來”也是涅槃重生
2013年波馬,好友到現場為王樂(左一)助陣。 受訪者供圖
我可能是最早一批去國外扛著單反相機跑馬拉松的中國跑者。第一場國外比賽是2010年雅典馬拉松,那年是馬拉松起源2500周年,當時拍了1000多張照片,跑了4小時16分。當時很多人估計還不知道大滿貫,跑東京馬拉松時,比賽還只是金標賽事,大滿貫也只是“五大”。
2013年,我也是扛著單反相機參加了波馬,并不是為了跑出怎樣的成績,還是抱著跑步觀察、體驗當地風土民情的心態。因為一路都在拍照,速度比較慢,也是到了終點前不遠就停下了。那年的波馬比較冷,恰好停在波士頓大學附近,學校的學生自發組織給參賽選手送熱茶,一個小伙兒還給了我一件厚的套頭衫,那是我接受的第一筆“國際援助”,非常溫馨,那件衣服我保留至今。
因為(爆炸)事發突然,和家人報平安、領到完賽獎牌后不久,我便返回國內。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們便收到了組委會發來的郵件,對于里面的內容,我記憶猶新。
組委會在郵件里寫道,在波士頓馬拉松100多年的歷史上,從未遭遇過類似的事情,爆炸案對整個行業也是巨大的打擊,我們很抱歉,因為這種意外沒能讓你跑到波士頓馬拉松的終點,但是,跑到博伊斯頓大街的終點、接受萬千人的吶喊是波士頓馬拉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真誠地邀請你,2014年回到波士頓,完整體驗波士頓馬拉松的賽道。
盡管組委會給了名額,但我心想,去歸去,我一定要跑到BQ。那幾年正是我成績好的時候,2014年我所在年齡段BQ是3小時10分,我在賽前跑到了3小時08分。2015年和2016年參賽,我也是達到了BQ。
2014年波士頓馬拉松的口號是“波士頓堅強”,在我看來,在爆炸案發生一年后,來自全世界的跑者重返波士頓,是在為這座城市“療傷”。試想一下,如果第二年沒人來了,其實會給賽事、城市、市民造成更大的心理創傷。無論是組委會,還是參賽選手、觀眾,大家做了很多具有儀式感的事情,用實際行動為這座城市加油。
2014年波馬,王樂(右一)扛著單反相機“重返波士頓”。 受訪者供圖
國內外跑了很多馬拉松,除了爆炸案,我也遇到過地震、暴雨等意外,但越是經歷了如此多的事情,我對馬拉松越是熱愛。尤其在經歷過2013年、2014年兩屆波馬后,對我最大的改變是,更愿意觀察馬拉松運動與一場賽事、一座城市的內在聯系。
就在上周末,我拒絕了很多賽事的邀請,參加了武漢馬拉松。這是武漢時隔3年再次舉辦馬拉松,主題是“好漢歸來”,就像2014年的“重返波士頓”,我們也想用實際行動為武漢這座城市加油。我相信這不只是一場久違的比賽,也是一座城市的涅槃重生。
4月16日,王樂(前排右一)參加2023年武漢馬拉松。 受訪者供圖
曾經連續4次參加波馬,除了10年前的那場意外,我也對這項百年賽事所凝聚<愛尬聊_讓生活聊出新高度>的感情、積累的文化有著深刻印象。比如,賽事路線延續至今,很多家庭養成了幾代人連續觀賽的傳統,還有沿途有意思的路段和儀式、霍伊特父子的傳奇故事等等,這些軟文化的東西同樣讓人著迷。
接觸馬拉松早期,我也會想著參加六大滿貫、跑多少多少場賽事,某個瞬間突然釋然后,現在反而沒什么執念了。我漸漸發現,這些事情與對馬拉松運動的熱愛沒有本質的關聯。
無論是早期到國外參加比賽、參賽后通過賽記總結比賽,還是在國內推廣賽事、給國內賽事公司提供咨詢和參考,都是為了讓國內賽事的各個環節做得更好。去國外體驗高水平賽事,這是吸收知識,在國內推廣賽事是學以致用,這“一收一發”都充滿樂趣。
我的個人最好成績是3小時02分,陪朋友跑首馬也有過6小時28分的最差成績,什么分段的成績都跑過。追求成績并不是馬拉松運動的單一維度,應該是多元化的,陪人慢跑也會不太輕松。走出舒適區的方式有很多種,現在我覺得帶著其他人跑也是在走出舒適區。如果對此樂此不疲,也會有新的收獲。
新京報記者 徐邦印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