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升學奪冠訓練a體系答案,小學升初中怎么擇校?
本文目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學習成績跟學校好壞有關系嗎
- 小升初,需要學奧數嗎
- 小學奧數成績影響初中數學嗎
- 小學升初中怎么擇校
- 小學生怎樣學習奧數
一、學習成績跟學校好壞有關系嗎
1、有極大關系,我是現身說法,如果當年我能進一個好的學校,我的人生就要改寫,但是沒有如果。
2、回顧一下當年的高中,是一所二類高中,學校只負責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施教,幫學生通過學業水平考試,拿到畢業文憑就行。學校沒有升學任務的壓力,當然老師們就沒有必要為學生的升學去備課備考的了。這是學校的定位決定的,學校也沒有錯。
3、在這里要補充講一下,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選拔考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考試,前者只要達到學科的基本要求就能過關,而后者則在學科中加進了一些具有選拔性的題目,既然是選拔,難度就大大增加了。
4、一個有升學任務的重點中學,老師們按照教綱要求授完課后,還要按照考綱的要求去備考,去探索選拔考試的規律,加寬加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反復操練,進行多次的模擬考試和仿真考試,不斷發現短板并及時彌補,去提升學生在選拔考試中的競爭力。你看一下,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習,學生的成績是不是要好得多?
二、小升初,需要學奧數嗎
1、小升初學不學奧數,個人感覺應該從兩方面考慮:眼前的目標——升學的期望值,長遠的目標——為后續中學的學習作鋪墊。無論從哪個角度思考,個人建議奧數至少要接觸一下。
2、從升學期望值來說,如果只是想考上初中,抱著“能上就行”的態度,就是說統考的小升初畢業考試“及格”就行,那么奧數學不學習對于小升初數學考試來說影響不大;如果升學期望值高一點,考普通中學的實驗班,則除了畢業考試,還會面臨分班測試,那么建議學習奧數,此時學習的奧數針對性很強,是專門針對小升初考試的奧數專題知識;如果升學期望值再高一點,考取重點中學實驗班(包含擇校),除了升學考試,還有面臨擇校考試、分班測試,擇校考試為了保證優質生源,考題難度會很大,一些學校擇校考試還設置面試,面試的數學內容包括奧數,而且面試的形式和難度變化多樣,難以預測,那么建議專門較為系統的學習奧數。接下來我們可以從小升初數學重要考點分布來分析一下以上建議的可行性:
3、小升初數學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4、以上這部分內容立足于書本,但是考察的時候十分靈活,主要是公立學校教材中重點知識并可拓展,但不涉及奧數或涉及較少,即運用同步知識仍能解答,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完成。
5、接下來這部分內容,屬于小學數學熱點問題運算公式,就是所說的常見奧數題公式。這部分內容是和初等奧數相關的公立學校重點知識,不妨稱為日校奧數,日銷奧數在公立學校中會涉及,但是不系統,可以應對升學考試和普通學校的實驗班分班測試;通過重點學校的擇校考試還是有困難,如果對于孩子的期望很高,建議三年級左右較為系統、扎實的學習奧數,此時到了六年級畢業擇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并不是遙不可及。
6、以上是從升學期望值角度的思考。
7、如果是從“為后續的中學學習”作鋪墊來考慮,不得不說,小學不學奧數,到了初中會吃虧,可以說“小學學習奧數+學的很好=初一的內容提前掌握”,很現實,就是領先那么多!
8、現在的初中數學很不一般,孩子的周考、月考中的難題大部分題型很多跟小學的奧數差不多,只是原來的數字改成現在的字母,這也是升學擇校或分班要考奧數的原因之一!
9、此外,類似找規律、周期循環、圖形數數、簡便計算、定義新運算、數列求和、方程解題等知識點,運算律尤其是分配律要反過來倒過去地會運用等思路,會在初一數學的作業和考試中頻繁出現。
10、小學奧數和初中知識有明顯的對應關系。例如:小學里的所有幾何知識(圖形知識)初中全部會用到,聯系得很緊密,甚至初一的某些題小學時就遇到過(如小學三年級的圖形問題初一也在學),如果孩子小學時幾何問題弄到很懂,那么到了初中幾何問題都能輕松應對,反之就會很吃力;還有像行程和工程問題,在初中對應的知識點是變量、方程和函數的應用題。
11、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小升初有必要學習奧數,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能多學一點就多學一點,能多接觸一點就為孩子鋪好路,不是為了得獎,僅僅為了升學,為了孩子在中學的學習稍微輕松一點!
三、小學奧數成績影響初中數學嗎
這個不會有太大影響,分為兩個方面:
1、小學沒學過奧數的同學,依然可以在初中學好數學
2、小學參加奧數的同學,初中并不必然就能學好
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大家對奧數保持清醒,目前小學奧數主要有3個作用:
3、給數學有天賦的孩子開拓思維之用
如果小升初沒有壓力,孩子對數學又不是特別感興趣或者說不是特別有靈氣,那么我建議小學還是先別學奧數。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能做奧數題就算是有奧數頭腦了,錯!
現在的很多題目都是套路,孩子可以通過背套路來解題。所以家長一定要警惕的一點就是孩子能做奧數題不代表孩子就一定有奧數的思維。
一個簡單的評價標準:孩子一定是學會分析題目的信息,能夠調用已有的知識,逐步地把未知的問題變成已知。孩子應該會評價一個題目的難易,對問題能夠進行拆解,ta應該能夠知道解題的關鍵點在哪里,盡管有時候欠缺一些知識和工具無法獨立解決出問題,但是孩子一定有進行全方面的思索。如果沒有,那么孩子就不具備奧數思維。
奧數思維的底層是主動性,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性,那么ta只能學到套路,而不能接觸到思維。思維其實是看不見的,是一種解題的思想和策略。ta不應該是具體的方法,一旦變成了解題方法,那只能是一種套路,而不是思維。
奧數很難,代表著一種挑戰精神。如果孩子沒有這種精神,那么盡量不要逼著孩子去學奧數,因為奧數真的容易打擊到孩子。孩子學不會,腦子就會變成一團糟。最后可能的結果就是不求甚解,變成了死記硬背。
在我接觸的學生中,有很多沒有系統學過奧數的,但是他們的數學一樣很好。實際上初高中的知識和奧數是不同的體系,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甚至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僅僅是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考試中得到高分,能夠學好初高中的數學,那么奧數不是必須的。
現在很多學校在選拔時會或多或少的考察奧數,對此我不做評論。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進的學校有這樣的要求,那么您得根據自己的選擇做計劃和安排。
下面我主要說說愛數學的孩子如何學習數學:
1、超前學習是良方,可以鍛煉到自學能力
說實話,學校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孩子天賦的發揮。甚至有些孩子數學思維很好,但是在學校學一陣之后反而退步了!這是真實存在的,學校的大一統教學方式對某些學生傷害很大,包括學習很好的同學。如果孩子天賦好,但很“聽話”,那么問題可能會出來,孩子的思維可能會退步。因為孩子的大腦本來轉得很快,但是在課堂上卻要適應節奏,慢慢就變慢了。
就像一個人下象棋,本來水平很高。但是長期跟著水平很差的對手下棋,那么自己的水平逐漸就會退步,最后變得平庸。
我們都知道自學能力很重要,那么對于天賦好的孩子,實際上可以通過自己超前學習來鍛煉自己的自學能力。
之所以建議超前自學,就是因為課本的內容不難,是最適合自學的部分。奧數實際上難度比較大,孩子有時候即便是聽老師講課都不一定能理解,所以不是特別適合自學。
2、當你回頭看時,問題變得簡單多了
現在很多奧數題,實際上就是高年級的題下移了。比如雞兔同籠問題,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在講,孩子就會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把不少雞兔同籠的變型題放到2年級來講,實際上對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
基于此,如果我們能夠提前學完小學數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再學奧數,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路線。
現在的考試經常有一些思維題出現,其實這些題目有些比較難,但是大部分都是不難的。孩子之所以不會做,更多的是不知道其中的套路而已。如果你只想應付這些題,那么直接買一本思維訓練的書,針對性地學習這些題目即可。甚至您可以直接在網絡上找到這些題目來學習。
有很多孩子一碰到陌生題就不會,這種情況家長往往比較著急,覺得孩子是不是沒有數學腦呀?實際上不是的。孩子很可能是學習的時候比較生硬,一直以來都是被要求反復練習,而不是開發大腦的思路。
比如一二年級的時候反復的練習計算,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練習計算。而且經常被打擊到,被貼上各種標簽:粗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等等。
如果你想讓孩子有活力,會思考,那么你就得允許孩子犯錯。一般來說,5%以內的錯誤是被允許的。你希望孩子有想法,就不要過多的糾正孩子,限制孩子,打擊孩子。
很多孩子對數學完全沒有想法,為什么?因為ta實在是被打擊得太多了!
就像生物上面做的實驗,讓老鼠在帶電的鐵籠子里面走,孩子被電得“哭”了,最后畏縮著不敢動彈。孩子的大腦也可能會處于這樣的狀態,ta被否定太多了,就會封閉起來,不愿意思考。
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會思考,愿意思考,那么有兩點一定要做到:
一是多給孩子示范,讓孩子通過觀察模仿來體會;二是鼓勵孩子思考,肯定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我們要把氣氛弄得輕松一下,一旦孩子感覺不到威脅,ta的大腦就會開始運動起來。
以上是我給您的一些建議,多多交流。我是翼翔老師,喜歡教育!
感謝您的閱讀,期待您的關注與交流!
四、小學升初中怎么擇校
小升初擇校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
1.如果孩子學習基礎較好,可以考慮一些重點學校,這類學校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教學環境良好,能夠保障孩子的學業。
2.如果孩子學習基礎較差,可以考慮選擇一些以‘新初中’為主的學校,這類學校注重于糾正孩子之前的學習經驗,以及做好基礎薄弱的科目,有利于孩子能夠逐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3.不同學校的校風和教育理念也不一樣,可以根據自身對于教育理念的認同來選擇學校。
同時,考慮到路程、費用等問題也要充分考慮,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進行選擇。
五、小學生怎樣學習奧數
1、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是奧數的根本。如課程還沒完全掌握,建議不學。
如奧數中的盈余問題等。要注意總結。
①是要多練習做題。②是要自我啟發式練習。③快樂學習,持之以恒。